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高宗曾向金人要回欽宗 被對方反問怎處置

歷史長河

宋高宗曾向金人要回欽宗 被對方反問怎處置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宋高宗曾向金人要回欽宗 被對方反問怎處置

2024年03月08日 10:00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是岳飛大元帥《滿江紅》的經典名句,可見「靖康之恥」成為宋人心中永遠的痛。那怕是南宋高宗皇帝,也不敢把「靖康之恥」拋諸腦後,無時無刻表示要「還我可兩宮,復我疆土」。兩宮是被金人擄去的徽欽二宗,他們二人只要一人回朝也可能引發帝位之爭,這事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幾乎上演。

首先要說明的,若果沒有「靖康之恥」的話「康王」趙構也沒機會成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他的成功可以用時來運到來形容。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可以是論輩份應該沒機會繼位為帝的,不過機會總是留待有心人,而這機會不久即出現在眼前。

更多相片
宋欽宗仁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欽宗仁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憲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憲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紹興和議和南宋與金疆域圖 (網上圖片)

紹興和議和南宋與金疆域圖 (網上圖片)

宋欽宗仁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欽宗仁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靖康元年春(1126年),金兵圍困汴京,並要求宋以親王、宰相各一人為人質,才肯與宋和談,宋欽宗派趙構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為人質。若按劇本的發展,那麼趙構很大機會淪為俘虜並死於金朝。但此時因為金人懷疑他是冒牌宗室,要求退換,使趙構得以平安回宋,但危機並未解除。金兵不久即再次南侵,最初宋欽宗命他往河北召集兵馬勤王,後來金人發現趙構原來是真正親王,忿怒不已,要求宋朝安排趙構為使,才肯再議和,欽宗於是改派他出使金營求和,趙構仿傚再一次回到原點上,但命運之神再一次拯救了他。

宋高宗憲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憲孝皇帝肖像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話說在趙構前往金營時,途經河北磁州時被守將宗澤勸阻留下,才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金兵攻破汴京開封府,成為宋人奇恥大辱的「靖康之難」,北宋自此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趙構在南京登基為帝,開創南宋王朝。

趙構的成功是否單靠天意呢?話說趙構途經磁州時,曾發生一段插曲,成為日後趙構登基即位正統性之證明。當時趙構在宗澤陪同下拜謁了城北崔府君廟,當地稱之為「應王祠」。該廟位於通往邢、洺州的驛道側旁,當時此處「民如山擁」,眾多百姓因為擔心康王取道繼續北行,而聚集在廟宇周圍,號呼勸諫。進入祠廟後,康王抽籤詩,卜得「吉」之籤,廟吏抬應王神輿、擁廟中神馬,請康王乘歸館舍。紛亂中,力主使金的王雲被殺,趙構則留了下來,並於次日返回相州。此事件後卻成為南宋官私記載中極力渲染的「崔府君顯聖」、「泥馬渡康王」故事的緣起,也可見趙構處心積慮為帝,豈有輕易交還帝位的道理呢?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言歸正傳,迎會徽欽二宗始終是民心所向,即使宋高宗多麼不願意,還是要爭取一下。先說說宋徽宗,由於在紹興五年(1135年)經已去世,所以一切好辦。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的和議,即提出歸還徽宗靈柩的要求,並獲金方照辦。據《宋史•高宗本紀》記載:「紹興十二年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韋)皇太后偕梓宮(徽宗靈柩) 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后」。另外,據說高宗原來在議和時提出歸還的是「母兄親族」,即兄長欽宗及親族也應該在被歸還之列,金朝也答應。更說高宗已經命令臨安府為欽宗修宮殿。但因金朝出現政局變動,執政者完顏兀朮等人反悔,使得欽宗的歸還問題最終不了了之。

當然欽宗本人並未放棄回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離行時,欽宗挽住她的車輪,請她轉告高宗,若能回去,他絕對不爭權,不當皇帝,只要當個「太乙宮」之主就滿足了。紹興十六年(1146年),何鑄出使金朝請求放回欽宗及宗室,但遭到金方拒絕。兀朮臨終說:「一旦對宋作戰不利,可以讓天水郡公(宋欽宗在金朝封號)坐鎮汴京,那時作為弟弟的趙構就沒有與兄長爭位的道理,金朝也可以打着輔佐天水郡公的名義討伐趙構。」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 (圖片來源︰台灣故宮博物院)

如是再過三年,金主完顏亮繼位,宋高宗再一次爭取放回欽宗,時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九月,此事在《宋史‧高宗本紀》有記載︰「遣巫伋等為金國祈請使,請歸淵聖皇帝及皇族、增加帝號等事。」而在南宋徐夢莘編《三朝北盟會編》有詳細的記錄。話說當時出使金朝的使臣是巫伋及鄭藻共二人,他們見到虜主(金朝皇帝),虜主問所請者何事。剛開始的時候巫伋要「修奉陵寢」。虜主請翻譯傳話︰「自有看墳人。」巫伋見一計不成,再言︰「迎請靖康帝歸國」。虜主再請翻譯傳話︰「不知歸國甚處頓放?」那麼說如果我把欽宗,南宋會怎樣處理呢?巫伋回答︰「本朝稱皇帝二字」,即準備讓欽宗回去作皇帝,但此事是給大宋臣民一個交待,還是信口開河則不得而知了。但虜主的答案更加直接「此是你中國事,當自理會。」書載「伋唯唯而退,以待辭而歸」此話何解?原來,虜主也明白到如此大事巫伋本人說了也不能算數,還是請你們的高宗皇帝確定吧!最終的結果,如《遺史》曰:「巫伋作祈請使而無祈請之辭,投書而已,議者謂不識字之承局可優為也。」即不了了之。

紹興和議和南宋與金疆域圖 (網上圖片)

紹興和議和南宋與金疆域圖 (網上圖片)

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只要看看日後明代「土木堡之變」便知道不可行了。話說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明朝另立景泰帝。其後英宗獲釋,景泰帝怕失去即位不久的皇位,將其兄長英宗軟禁於南內崇質宮,令錦衣衛防守嚴密。八年後景泰帝病重,爆發「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廢景泰帝為郕王,成為歷史悲劇。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宋欽宗去世。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欽宗的死訊才傳到臨安,宋高宗發喪。自是高宗再無後顧之憂,不怕被很有機會復位的欽宗軟禁,翌年仍傳位於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安享晚年。

往下看更多文章

賢人相識「物以類聚」 淳於髡求賢如打水

2024年09月20日 20:00

「物以類聚」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易經.繫辭上》中的「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但最為人熟知的典故應當出自漢代劉向所寫的《戰國策》,在《齊策三》中有提及:「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

戰國時期的淳于髡雖然是贅婿,但他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不但得到齊威王的青睞,成為齊國的大夫,更多次為齊國立下大功。當時,齊威王只管喝酒作樂,終日只問酒色,不理政事,連一旁的文武百官也跟着一同荒淫放縱。戰國時期,風雲詭譎。其他各國見齊國內政混亂,都趁機進攻齊國。國家危在旦夕,但齊王近臣一個個膽小如鼠,都不敢上前進諫。淳于髡深知齊王喜好説謎語,因此淳于髡只好用隱語來勸諫齊威王振興朝綱,強大齊國。齊威王經過他的規勸後便勵精圖治,終於令齊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威王八年,楚國出兵伐齊。齊威王命淳于髡帶着黃金、白璧、駿馬向趙國求援。趙國朝堂之上,淳于髡昂首挺胸,從容不迫地向趙王陳明利害,並請其出兵援齊。趙王聽後點點頭,當即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到齊國去。楚國見趙兵來勢洶洶,便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決定在後宮擺宴慶慶祝,淳于髡亦因此事被認為是齊國最好的賢士。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淳于髡博聞彊記,善於辯論。雖然身高不足七尺,但出使各國從未曾受到屈辱。(網上圖片)

後來齊宣王昭告天下,以重金求取賢士。淳于髡在一天內就給他推薦了七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和他們隨便談了談,發現他們果真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怎麼想也想不透,淳于髡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這麼多賢人呢?於是,他便低聲問身旁的淳于髡:「人才難得,方圓千里內,如果能找到一個賢士已經很不得了。現在你卻在一天內給我推薦了七個賢士,不知先生是從何處找來的?若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淳于髡聽後,笑了笑回道:「大王有所不知,同類的鳥會聚居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則會走在一條路上。如果到窪地裏去找柴胡和桔梗這類的藥材,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要是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多得車都裝運不完。我淳于髡在齊國也算得上是個賢士,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裏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其實我還準備給大王挑選了另一批賢士,大王可想現在接見他們?」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有解熱、鎮靜、鎮痛、鎮咳的功效。(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物以類聚」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指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但後來多指壞人臭味相投,相互勾結;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