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與一班學者朋友吃飯,席間談到游蕙禎、梁頌恆事件和中央可能釋法的問題。坊間話「游、梁二人是中央派來香港搞事」的陰謀論,仍然很盛行,學者朋友似乎都相信。
我的回應是不要想到中央是那樣的無遠弗屆,否則,香港便天下太平了。如果游、梁二人是中央派來的,中央搞出這樣多的事情,所為何事呢?學者朋友回應話,可能是中央想借件事加強管死香港。
香港人有香港本位的看法,所有事情都從香港角度出發,看中央與香港的關係,亦復如是。
我對認為中央蓄意搞事為了管死香港的看法,甚不認同。不論香港抑或台灣,只要太平無事,中央根本不想去理會。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可以說明問題。1995年李登輝當上台灣第一任的民選總統,隨即搞「兩國論」,開始除下國民黨的外衣,露出台獨派的原形。大陸雷霆大怒,急忙應對,於1996年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企圖震懾之。
內地在軍演期間發射大量導彈,誰知被李登輝譏諷為「空包彈」,原來李登輝收到情報,知道大陸發射的導彈沒有提攜帶彈頭。李登輝這個「大嘴巴」為在口舌上逞強,泄露了台灣的軍情機密,觸發了中央大肆「捉鬼」,追查是誰洩漏了內地軍事實力的資料。
從這事件中,可見中國自1978年走上改革開放道路以後,初期全心全力發展經濟,沒有花錢在軍備上,才會出現演習示威也只能打「空包彈」的困局。但隨著台獨氣燄日漸高張,大陸唯有加大力度投資軍備,認真製造導彈彈頭,不用再受到台獨份子的譏笑。
香港的情況,亦復如此。香港回歸以後,中央基本上不想管香港,放任香港人搞港人治港,甚至大力約束內地政府各層級機構來港活動。這個「中央不理香港」的局面,直至2003年50萬人上街大遊行,才發生變化。中央見到大遊行,才驚覺香港局面不妙,於是急忙成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對香港的政策,還於2005年換了特首。
種種事例表明,中央的基本國策,是集中在自身的發展,大力發展經濟,希望到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令全中國人脫貧。中央無論是對台灣或者香港,都是在當地的獨立運動冒升時,才作出回應。所以,假設中央在香港搞出很多事情,佈出精妙的局,是為了加強干預,甚至有目的地想破壞「兩制」,這只是香港人看問題的方法,並沒有設身處地,轉換以中央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就以這次的人大釋法為例,中央當然不會苦候機會要利用釋法來收窄香港的司法權力,反而只是覺得港獨局面相當失控,而本地政府又無力應對,只能夠用釋法的方式去解決。
可以想像,釋法只是第一步,往後中央還會在可能範圍內,打壓港獨勢力的滋長。
盧永雄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