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影片我看著看著,不自覺就流淚了,這是我年青的記憶,這是我覺得自己成長時真實的香港。
這一段1分多鐘的短片,記錄著台灣的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在香港大學的一個講座的片段。這個講座名叫《一首歌,一個時代》,是香港電台與香港大學合作推出的《大學問》系列講座之一。講座是在10月7日舉行,不過影片在12月14日才播出。
龍應台在講座中帶著聽眾回顧不同時代聽過的歌。她說,「一首歌能夠經歷數十年依然不被忘記,是因為它是時代、是歷史,更是每一個人的回憶與安慰…..歌有自己的腳,然後它走自己獨立的路。」龍應台接著問台下聽眾,「你們的啟蒙歌曲是哪一首呢?」
台下一位中年人拿起話筒說,「我想起進大學的時候,很多師兄帶我們唱的《我的祖國》。」
龍應台
龍應台應該也知道《我的祖國》是什麼歌曲,反問了一句,「真的?《我的祖國》怎麼唱,頭一句是什麼?」
龍應台話音剛落,台下就開始有人唱起來,「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第一句歌聲還很單薄,但愈唱就多人唱,最後就變成大合唱了!
龍應台露出一個不解的笑容,可能心中在問,為什麼香港這些上三、四代的大學生,會有這麼多人唱《我的祖國》這種愛國歌呢?
我看到大合唱的片段,感慨萬千,它喚起我在15歲時候的回憶,那時是1977年,我在中三的暑假,參加了中文大學的中學生營,一班大學生導師,帶著我們這些中學生,在中大的百萬大道上,教我們唱起《我的祖國》來。腦際又嚮起「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聲。
那時大學風起雲湧的學運高潮已過,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文化大革命的真相被暴露出來,四人幫被打倒,大學生對中國政治過份天真的幻想已然破滅。但那些大學生導師,還是有那麼濃厚的愛國情懷,他們是當年僅得1%能進大學的尖子,理想前途已有保證,仍然很關心國家社會。
不知是否受曾參加中大的中學生營所影響,自己後來考進了中大。入了大學才發現,那麼關心國家和社會的大學生,其實只是少數,但他們是很精英的少數,大多數學生還是十分現實。
有人認出在龍應台講座上提問的是浸會大學副校長周偉立,坐在他的右手邊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坐在他左手邊的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周偉立和呂大樂,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大學生,就和我參加中大的中學生營的大學生導師差不多,是同一個時代的香港人。
周偉立(中,持話筒者)、
看龍應台的《大江大海》,裏面描繪了1945年國民黨軍隊七十軍登陸台灣時,當時剛渡過日本殖民地時代的台灣民眾,還走去碼頭歡迎,怎知迎來一隊殘兵,這是台灣人對外省國民黨政權幻滅之始。歷史形成人的思想。
我們在英國殖民地長大的香港人,看到一個不平等的社會,英國人高高在上,所以期望中國強大,期望見到一個富強、安定、民主、自由的中國,這也是歷史形成人的思想。
若以今天的角度看,當年那批高唱《我的祖國》的大學生,會被一些人稱為「大中華膠」,但我較愛叫他們作「知識份子」。
盧永雄
財政司司長預告本年度財赤會由2月時預計的481億元,倍增至1000億。經濟不好,政府赤字上升,難免令外界感到憂慮。而千億赤字亦導致財政儲備下降,令人擔憂特區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
高額財赤雖然值得擔心,但是香港的家底仍然很厚,一方面政府的收入減少赤字上升,一定程度都是和利息高企影響經濟有關;但另一方面利息高企,亦令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大增。
由於外匯基金獨立於政府的財政,每年只是支付財政儲備存款、特區基金和法定組織存款的數百億收益,會反映在特區政府的帳目收入之內,其餘外匯基金的盈虧都是獨立於財政預算之外。
可以看看過去幾年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2022年因為當年美國利息減至接近零,外匯基金當年蝕了2024億元。但是隨著過去兩年多美國大幅加息,外匯基金的收益亦水漲船高,2023年外匯基金錄得2127億港元的投資收益,完全抵銷了2022年的虧蝕。而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更高達2247億元。按這個走勢,外匯基金今年的投資收益有機會增至近3000億。
如果將這兩條分開的數加起來看,政府盤數蝕1000億,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有3000億,香港整體的財政狀況,就沒有表面看來那麼不健康。
另外,截止去年底外匯基金累計盈餘是6524億港元,如果再加上今年的3000億投資收益,扣除開支之後,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都應該超過9000億。
回頭看特區政府的財赤,主要是由於收入減少所致。第一,土地收入,原預計地價收入有330億元,但頭7個月只有37億元。第二,主要收入利得稅,本年度原預計有1802億,截止9月上半年度只錄得71.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8%,恐怕全年減幅也較大。第三,印花稅亦按年下跌16%至239.6億。第四,大項中只有薪俸稅有增加,按年增5.4%至83.6億元。總體來說收入是跌的多。
收入下跌和利息高企及地緣政治下美國對內地和香港施壓有關,但隨著美國步向減息周期,今年第4季起股市交投有起色,相信情況會略有改善。但總體而言,仍難望政府的收入短期內會達到平衡。
本來財赤高企,政府就應該要開源節流,但經濟不好,若政府還大幅削減開支,就會出現一個「落雨收遮」的情況,觸發私營部門進一步萎縮,令經濟更差。所以政府推出逆周期措施,維持相當的開支以支撐經濟,是合理的做法。
至於支出方面,政府3大開支項目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醫療會隨著人口老化而增加,社福亦難減,唯一教育是可以斟酌的領域,因為隨著出生人口減少,中學及以下的教育開支應該可以削減,以反映收生減少的狀況。固然教育界會對加快殺校有很大的意見校,但從節流來看,這亦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是整體節省人力成本。政府有超過18萬公務員,仍未聘任的缺口有10%,現在勞工市場仍然緊張,市場薪金高企,叫政府減公務員薪金並不現實,否則公務員流失會更嚴重,政府減薪也會進一步推低消費。
所以政府使用人力資源主要應該考慮的方向,第一是增加外判以減少工資開支,無論如何外判的成本都會較政府請人便宜。第二,加快智能化自動化的步伐,盡量取代用人力做的工作。政府內部部分做事的方法,仍相當古老,效率較低,如果能夠加快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可以節省人手。當年入境處引入自動過關的設備,十多年後效益反映出來,關口不斷增加擴大,但人手就不用完全成比例增長,節省了大量人手。政府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從這些角度考慮節流,而不是削減服務,否則會對公眾影響太大。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