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選委搞的特首候選人辯論,由於抽出八、九成的泛民選委提問,林鄭負隅頑抗。
我認識一些圈外朋友,睇兩睇就轉台,原因之一是全程都係嗌交,加上台下頗多人大叫口號示威,圈外人覺得甚不文明無禮貌,非常不喜歡看。原因之二是一般人也想看看候選人的政策主張,例如樓價這樣貴,候選人有無良策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怎料全程拗政治,經濟民生問題無人理,睇幾睇失望轉台。
從昨晚辯論提名由泛民佔據可見,建制派如半盤散沙,只要覺得其存在不太受威脅,就好難將他們全部動員起來。而泛民卻躍躍欲試,為的不是要選出一個好比較稱職的特首,只為搶奪政權。
選舉時大家提出的口號極其漂亮,鬍鬚曾叫「信任、團結、希望」,林鄭叫「同行」。團結和同行都有類似意思,營造和諧團結的氛圍。但我昨日看選舉論壇,就只看到互插、撕裂、失望,看不到團結及和諧的氣氛,看不到泛民和建制兩大力量互諒互讓的氛圍。
或許你說選舉就是如此,或許泛民會說主要是梁振英針對泛民不和諧,林鄭是CY2.0,所以要砌她,只要令她不能當選,香港就會團結,就會和諧了。
果真是鬍鬚曾當選就團結和諧,林鄭當選就撕裂不和諧嗎?我就想提一個相反理論,認為無論林鄭或鬍鬚曾當選,香港也不見得很和諧。而不和諧的根源,不見得是候選人個人之別,而是政權之爭。
林鄭和鬍鬚曾都是AO出身,或許一個張枱乾淨些,一個張枱多點東西,一個博命一點,一個work smart做少點事,都是風格問題,不是本質之別。論本質,在政治上兩人都想和泛民打好關係。
即使套用泛民對團結的定義,誰和泛民政黨比較友好就是團結,林鄭和鬍鬚有分別嗎?早幾日民主黨黨慶,林鄭、鬍鬚、胡官三人都有去,這些事情CY就不會做。
或許出席這些俾面派對只是門面功夫,若論政綱,林鄭討好泛民的內容,比鬍鬚曾的更多。林鄭一大政綱每年撥款增加50億搞教育,這不是教協多年爭取的東西嗎?林鄭另一大政綱居屋免補地價可以出租,這也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在2015年已經提出,林鄭照單全收。她如此吸納泛民主流政黨政團的意見,還不算俾足面泛民,大搞泛民定義的團結嗎?
不過泛民主流派對林鄭的橄欖枝「當睇唔到」,本來話等戴耀廷搞的民間公投有100萬人投票,然後按民間公投最高票者去投(事前估到是鬍鬚曾高票),但如今民間公投只有6.5萬人投票,似乎好難作依據。不過教協、公民黨、民主黨等繼續all in投鬍鬚曾。
泛民無論如何要投鬍鬚曾,並非林鄭不聽泛民意見,不和泛民溝通。只因阿爺支持林鄭,泛民就要票投對家。換了阿爺話要支持鬍鬚曾,泛民就會all in林鄭了。
泛民選特首不是睇能力,不是睇政見、甚至不是看和泛民有無偈傾,只是睇誰和阿爺打對台我就選誰,只能說明泛民在和阿爺爭奪政權。泛民如此,有來有往,又怎可以叫阿爺和泛民傾偈搞和諧呢?
我對未來政情不敢樂觀,新特首上台,就是阿爺在香港的代表,自然萬箭穿心,泛民自然無停手去插,香港日日打交,又點樣停得了?
盧永雄
長和集團出售全球43個碼頭一事,出現波折。上周五,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向媒體放風指,本周不會簽署任何協議。同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明確表示,將對長和及美國基金貝萊德等簽署的巴拿馬等港口交易協議,依法進行審查。外界相信長和暫緩交易,和國家的審查有關。
不過要注意,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只是說,「不會在本周簽署任何協議」,並不是說會停止交易。估計長和仍然想推進交易,不過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查的風頭火勢之下,暫時將交易緩一緩而已。
從國家安全及國際航運業的利益而言,中國應該設法阻止這宗交易。
第一, 交易損害國家利益。今次長和要出售的43個碼頭,包括手握巴拿馬運河咽喉的兩個港口和41個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在正常的情況下,或許可以用「在商言商」的說辭,來掩飾交易的政治性本質。但如今在特朗普2.0的國際形勢下,仍然說交易是「在商言商」,就絕對是自欺欺人。
美國已經充分展示對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造船業和航運業的惡意。首先,特朗普早已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聲稱長江和記在巴拿馬運河兩端擁有兩個主要港口,是「由中國運營」。美國明顯想控制巴拿馬運河,借此壓制中國。其次,美國計劃收取中國船隻入港停泊費每次150萬美金,明顯針對中國的造船業。還有,特朗普聲言要奪取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其團隊聲言借此阻止中國染指北極地區及相關的北極航道。美國要打擊中國的造船業及航運業的態度,昭然若揭。
如果長和這43個碼頭被美國的基金貝萊德集團控制,在美國政府一聲令下,這些碼頭可以大幅加徵中國船隻的停泊費,甚至禁止中國船隻進入,對中國的航運業會造成致命的打擊。而即使眼盲心瞎的人,都應該感受到美國對中國的惡意。
第二,交易壟斷國際航運。長和的交易對象是貝萊德集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及來自意大利的地中海航運集團(MSC)旗下的碼頭投資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TiL)合組的財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是全球最大的基建股權基金之一,本來已經持有多個港口和碼頭股權,而他的意大利夥伴地中海航運集團,是全球以運輸能力計最大的航運公司,他透過旗下的碼頭投資平台TiL,在全球31個國家運營72個碼頭,據德路里《全球集裝箱碼頭運營商年度回顧與預測》(2024/25)報告,按權益輸送量排名,MSC(包含TiL)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230萬個標準箱(TEU),全球排第7,而和記港口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300萬個標準箱,全球排第6,當MSC(包含TiL)收購和記港口的主要港口權益後,勢將超越排第一的新加坡PSA國際(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6260萬個標準箱),成為新的世界第一。地中海航運MSC既是最大航運公司,也成為最大的碼頭營運商,這不單對中國的航運公司構成威脅,也都會對環球的航運公司造成威脅。試想若MSC之後利用旗下的碼頭,減低自己的航運公司的收費,或者是加徵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航運公司的收費,都會令到其他經營者難以和MSC競爭。這是最典型的「經營者集中」壟斷行爲,對全球航運業構成重大威脅。
第三,中國要依法阻止交易。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條,中國不單可以阻止境內的壟斷行爲,亦都可以阻止境外的壟斷行爲。長和這次交易跌入國家《反壟斷法》第2.3條指明要規管的壟斷行爲,即「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長和的交易很明顯是令到港口行業兩個主要經營者集中,再加上背後是最大的航運集團,令壟斷經營者有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按國家《反壟斷法》第46條規定,違反規定實施壟斷性協議的,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爲,並沒收違法所得,以處罰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換言之,如果國家認定長和交易是一個壟斷性交易,可以責令停止交易,如果強行交易的話,可以沒收違法所得的190億美元。至於調查的時限,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5條規定,會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之後的30日之內,對經營者集中行爲進行初步審查。如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應當自決定90日之內審查完畢,作出決定。換言之,國家會先要求長和提交相關資料,然後在30日之內決定是否進一步審查,如果進一步審查,就要到90日之內審查完畢。
有人說規管違反「一國兩制」原則。這件事涉及國家利益及國際重大的公共利益,和兩制無關,即使長和是外國公司,國家都可以出手阻止。近年都有很多相關的先例,例如2016年的高通收購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案,2022年杜邦收購電子材料製造商羅傑斯案,以及2023年英特爾收購以色列芯片製造商高塔半導體案,這3筆交易都是以失敗告終。
以2016年的高通案爲例,高通當時提出以380億美元收購荷蘭恩智浦,後來進一步提價至440億美元。2018年,高通已獲得美國歐盟等8個主要市場監管部門的批准,但中國的國家市場監管管理局未予批准,最後高通在2018年7月26日宣布放棄交易,並支付20億美元的分手費,成爲一個因爲收購會造成國際壟斷而被終止的典型案例。
有人不明白外國公司收購為何受中國規管。其實制止壟斷性交易和各國都有規定,按我國的國家《反壟斷法》規定,參與集中的經營者中有兩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境內營業額超過8億元人民幣,且各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營業額合計超過40億元,或全球營業額超過120億元,就應當在交易實施前進行反壟斷申報,取得批准後才可以進行交易。
由於長和交易涉及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亦可能涉及航運市場壟斷的國際公益,國家有關部門依法進行介入,有理有據。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際公益的決心,制止可能帶來壟斷的交易繼續進行。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