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選委搞的特首候選人辯論,由於抽出八、九成的泛民選委提問,林鄭負隅頑抗。
我認識一些圈外朋友,睇兩睇就轉台,原因之一是全程都係嗌交,加上台下頗多人大叫口號示威,圈外人覺得甚不文明無禮貌,非常不喜歡看。原因之二是一般人也想看看候選人的政策主張,例如樓價這樣貴,候選人有無良策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怎料全程拗政治,經濟民生問題無人理,睇幾睇失望轉台。
從昨晚辯論提名由泛民佔據可見,建制派如半盤散沙,只要覺得其存在不太受威脅,就好難將他們全部動員起來。而泛民卻躍躍欲試,為的不是要選出一個好比較稱職的特首,只為搶奪政權。
選舉時大家提出的口號極其漂亮,鬍鬚曾叫「信任、團結、希望」,林鄭叫「同行」。團結和同行都有類似意思,營造和諧團結的氛圍。但我昨日看選舉論壇,就只看到互插、撕裂、失望,看不到團結及和諧的氣氛,看不到泛民和建制兩大力量互諒互讓的氛圍。
或許你說選舉就是如此,或許泛民會說主要是梁振英針對泛民不和諧,林鄭是CY2.0,所以要砌她,只要令她不能當選,香港就會團結,就會和諧了。
果真是鬍鬚曾當選就團結和諧,林鄭當選就撕裂不和諧嗎?我就想提一個相反理論,認為無論林鄭或鬍鬚曾當選,香港也不見得很和諧。而不和諧的根源,不見得是候選人個人之別,而是政權之爭。
林鄭和鬍鬚曾都是AO出身,或許一個張枱乾淨些,一個張枱多點東西,一個博命一點,一個work smart做少點事,都是風格問題,不是本質之別。論本質,在政治上兩人都想和泛民打好關係。
即使套用泛民對團結的定義,誰和泛民政黨比較友好就是團結,林鄭和鬍鬚有分別嗎?早幾日民主黨黨慶,林鄭、鬍鬚、胡官三人都有去,這些事情CY就不會做。
或許出席這些俾面派對只是門面功夫,若論政綱,林鄭討好泛民的內容,比鬍鬚曾的更多。林鄭一大政綱每年撥款增加50億搞教育,這不是教協多年爭取的東西嗎?林鄭另一大政綱居屋免補地價可以出租,這也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在2015年已經提出,林鄭照單全收。她如此吸納泛民主流政黨政團的意見,還不算俾足面泛民,大搞泛民定義的團結嗎?
不過泛民主流派對林鄭的橄欖枝「當睇唔到」,本來話等戴耀廷搞的民間公投有100萬人投票,然後按民間公投最高票者去投(事前估到是鬍鬚曾高票),但如今民間公投只有6.5萬人投票,似乎好難作依據。不過教協、公民黨、民主黨等繼續all in投鬍鬚曾。
泛民無論如何要投鬍鬚曾,並非林鄭不聽泛民意見,不和泛民溝通。只因阿爺支持林鄭,泛民就要票投對家。換了阿爺話要支持鬍鬚曾,泛民就會all in林鄭了。
泛民選特首不是睇能力,不是睇政見、甚至不是看和泛民有無偈傾,只是睇誰和阿爺打對台我就選誰,只能說明泛民在和阿爺爭奪政權。泛民如此,有來有往,又怎可以叫阿爺和泛民傾偈搞和諧呢?
我對未來政情不敢樂觀,新特首上台,就是阿爺在香港的代表,自然萬箭穿心,泛民自然無停手去插,香港日日打交,又點樣停得了?
盧永雄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