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主派選委最後一如所料,絕大部份都要投票給曾俊華。先不論他們提出的理據,選舉格局已經形成。一邊是泛民支持曾俊華,另一邊是中央及建制支持林鄭月娥。
選舉期間,曾營提出最響亮的宣傳焦點是說選曾俊華可以加強團結,減少撕裂,而支持曾俊華的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就話,曾俊華「距離西環最遠,與香港人最近」。
聽完這些論述,發現問題來了。如果不論候選人的能力,只論能否減少香港社會的撕裂,是否選泛民支持的候選人做特首,香港便沒有撕裂呢?
從歷次立法會選舉,我們可以見到支持反對派與支持建制派的兩大陣營壁壘分明,支持泛民及激進派的市民大約有55%,而支持建制的約有45%。在這次特首選舉中,曾俊華及林鄭月娥的民望支持度,也多多少少反映了兩大陣營的支持者的差距,這可以說是歸邊的現象。所以,支持誰做特首,並非看候選人的能力,甚至也不是看團不團結,而是看政治傾向。
邏輯上無論選了甲方或者乙方的候選人,都不能夠減少撕裂,因為甲贏,就是乙輸,沒有減少撕裂的作用。理論上,要減少撕裂,在建派背後的中央,與泛民雙方,都要各自讓步,各自放棄死硬堅持的原則,才可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政改如是,解決其他政治問題也如是。
但我對香港在特首選後,能否減少撕裂,殊不樂觀。因為無論是中央或者泛民,都不太具備作出重大讓步、謀取妥協的可能。
先講泛民。泛民其實表面風光,內裡脆弱。因為香港的反對陣營已經分裂成泛民及激進兩派。整個反對派陣營得到55%的支持,但現在已有接近20%落到激進派的手上,泛民只餘35%的支持。
激進反對派原本只佔香港幾個百分點的選票,但2014年一場佔中,令到年青人急速激進化,令激進派的支持度大幅冒升,大量搶奪傳統泛民的地盤。泛民於2014年佔中前夕,明知違法佔中有問題,不但不肯大力制止,還加入其中,直接帶來自己地盤被大量搶走的惡果。到去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之中,泛民少壯派也走激進路線,向激進派趨同,力保年青人的票源。
泛民在被動支持佔中策略的失誤,導致在反對運動中,雖然仍佔多數,但已失去主動權。所以,即使林鄭月娥當選,想拉攏泛民妥協,已經比2010年的時候難上10倍。他們在選舉中已培養出激進化的傾向,已經很難再回到能夠與中央妥協的地步。
至於中央方面,在胡溫掌政的年代,是中國經濟粗放成長的年代。由於信貸濫發,經濟增長得很快,貪污亦隨之滋生。財閥與官員勾結,壟斷了國家經濟。2012年習近平上台之後,在經濟方面做出結構調整,在政治方面亦大力打貪,令到局勢逐步受控。另外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招到美國和日本之忌,令到美國要重返亞洲制約中國。
中央面對內部及外界的壓力,自然會走強硬的路線,沿著其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而香港由佔中所觸發的港獨運動,帶出分裂國家的主題,與中央治國路線激烈碰撞。所以,要求中央再與泛民大量妥協,亦會遠比2011年的時候艱難。
政治妥協是要各行一步,不是要一方全面讓步,另一方全贏。既然兩方面都不具備大幅讓步的條件,即使未來特首有多努力,無論是林鄭月娥做或曾俊華做特首,也很難做得成這個「紅娘」。團結,講比做容易。
另一特首候選人為胡國興。
盧永雄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