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高鐵一地兩檢方案,要拗政治10日都未拗完,真正的選擇是我們要一條在西九通關上車直通全國的高鐵,還是一條要在深圳落車檢查再上車的高鐵,若然要這樣又上又落,和直接去深圳搭高鐵也差不多了。
這真是香港的選擇。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打開口牌,話興建高鐵是港府主意,絕非由中央指令。就我所知,中央並不是要香港一定要起高鐵接駁內地,起不起是香港的決定。從中央的角度,高鐵通到香港不會再接到其他地方,高鐵去到深圳停和去到香港停,對阿爺沒有影響。
昨天我講到世界在大變,經濟發展變了,中港的互動關係也變了。這樣變化,其實早在回歸幾年後已經出現。
香港回歸之初,遇上亞洲金融風暴,不止香港,內地也大受影響。當時廣東省如深圳經濟也倒退,有個深圳副市長講起,當時深圳經濟好差,想發展科技產業,來香港取經,見到生產力促進局支援中小企的方向很好,回去就照抄,不過將規模大幅擴大,十多年後深圳取得巨大成功。由這個小事例可見,回歸之初,香港仍比廣東省先進很多。
當時董伯伯任特首,據他的幕僚說,回歸後香港的經濟不好,董先生就向廣東省提出,不如發一種特別多次住返的簽證給廣東居民,讓多些人來港旅遊,提振香港的旅遊業,這就是自由行的前身。
廣東省就反建議話,搞這種旅遊簽證都得,但同時要搞港珠澳大橋,令內地物流可以方便運港。可見當時廣東亦倚靠香港的物流運輸。
這些複雜問題,一談就談幾年。但董伯伯的幕僚講,幾年之間,廣東省對港珠澳大橋的態度,出現180度轉變,由提出搞大橋作為搞自由行的前提條件,變成不太想起大橋。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識,對外貿易大增,廣東亦大力發展自身的貨櫃港和機場,不想起大橋將貨流接到香港。
後面的故事變成中央做球證,為香港說項。2003年香港沙士,經濟極差,民怨沸騰,中央就叫廣東開放自由行來香港。到2007年2月,也是在中央發功影響下,粵、港、澳就興建港珠澳大橋達成協議。
回歸後10年之間,內地大城市由學香港,想和香港合作,變成自身上路,不想和香港融合,因為融合代表著將人流、物流、資金流導引向香港。世界在不知不覺間大變。
航天專家馬興瑞2015年出任深圳市委書記,去年深圳地鐵線招標,港鐵公司競標。線人爆料,當時的特首梁振英見馬興瑞時,親自代港鐵游說,但最後港鐵也未能中標。
若我是馬興端,也不會批地鐵線予港鐵,香港是深圳的競爭對手,若非中央一定要深圳益香港,否則大家保持距離,亦很正常。馬興瑞如今已調任廣東省省長。
所以香港搞高鐵,並不是阿爺叫的,是香港自己要搞的,是一種爭生意的心態。從深圳的角度,香港高鐵無一地兩檢,要旅客在深圳落車上車,搞到不甚方便,搭車人少,豈不很好?
世界變了,香港不能坐著等生意,要搶生意。不要再爭論一地兩檢了,想一下如何用好明年啟用的香港高鐵,搵更多生意,令香港人有更多優質就業機會,就更有建設性了。
盧永雄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