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偽托中共入侵 原來早有前科

政事

偽托中共入侵 原來早有前科
政事

政事

偽托中共入侵 原來早有前科

2017年08月16日 22:33 最後更新:23:55

民主黨成員林子健虛構被擄劫,最終被警方拘捕。很多人都不相信竟然可以出現這樣白痴的事件,坊間出現很多猜測,例如猜測林子健是中共的臥底,整件事是中央搞出來的局,讓民主黨跌落陷阱。我就認為阿爺如果是這樣的無遠弗屆,間諜處處,香港的局面就會很平靜,不會搞到如此混亂。

白痴的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最簡單的理由是做白痴沒有代價,於是就會繼續做,而且越做越白痴!

將林子健的人生,用一個倒後鏡看,他搞過不少出位事情,其中一些相當白痴,但都沒有受到應有懲罰。

時光倒流到2011年,林子健組織了一班年青人,打出反地產霸權旗幟,到百佳超市搞事,用大量零錢買東西,要收銀員花很長時間數錢,癱瘓超市的收銀櫃枱。完事之後,林子健等一班搞事者齊齊表達搞事感受,當中有人表示見到那些長時間輪候付款的中產階層很不高興而覺得「好爽」。林子健就話那些員工心中是支持他。

這些人行動目的聲稱針對地產霸權,但為難的卻是超市收銀的基層員工和正在輪候付款的普羅市民,他們甚至不是中產,而是基層市民。這個行為引來傳媒的報道,吸引了網上的眼球,「呃Like」無數,但實際上對衝擊地產霸權,全無實效。但做了這些煩擾公眾的搞事行為,卻無需承擔任何後果。覺得這些行為是錯誤的公眾人物,也不一定夠膽公開批評,因為怕被人認為是「保皇」、「親建制」、甚至被質疑是否收了地產商的錢,於是抱著少講為妙的態度,閉口噤聲。

時光再倒流到2006年,林子健已搞出一個假中共洩密事件。當時有一個化名「民主黨真兄弟」的人,在網上寫網誌,天天爆民主黨改革派的電郵內容,當中有很多是攻擊民主黨主流派。當時外界認定中共入侵了民主黨的電郵系統,甚至派了卧底入民主黨,盜取了這些電郵將之公開,分化民主黨。

事件發生後,林子健在2006年6月21日接受訪問時表示,在當年4、5月份就發覺電腦有問題,電郵戶口新的郵件時常被其他人打開偷看,郵件內容更被寄給不同的人。又說當選民主黨中常委後,電話也被人勾線。林子健說不排除是中共所為,因為民主黨當時勢頭這麼弱,中共更加要做多些事,不打垮你、打臭你,他說「共產黨有句名言叫敵疲我打,就是這樣說,我們現在底子這麼差,當然追住我們打啦。」

原來這一切都是大話。10年之後,林子健去年接受傳媒訪問時,承認整件事是民主黨大佬司徒華華叔策劃。當時民主黨改革派經常批評華叔等主流派,華叔懷疑改革派被中共滲透,就派他信得過的林子健去改革派的聚會做卧底收風,查不出中共有滲透,但就收了改革派私下溝通的電郵,交予華叔的教協心腹,寫成「真兄弟」網誌,製造一宗爆料事端,借此成立特別調查小組,對少壯派展開調查。最後調查小組報告指部份改革派陳竟明、陸耀文與中央部門多次接觸而未向民主黨匯報,又指他們在黨內種票,搞到這批人在幾年後退黨。

整件事本質是民主黨主流派和改革派的內鬥,由林子健做卧底偷料爆料,偽托成中共入侵電郵。其中訛稱阿爺做事過界逼害泛民的情節,與如今偽托強力部門擄人威嚇,性質同出一轍。林子健會否因為當日阿爺無出來否認自己是「真兄弟」,因而相信今天也不會有人出來否認強力部門擄人?

做了白痴事情未被指正,搞陰謀嫁禍未曾受罰,愈做愈過界,愈搞愈大鑊,最終墮落懸崖,似乎是冥冥中的宿命。

盧永雄

長和集團出售全球43個碼頭一事,出現波折。上周五,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向媒體放風指,本周不會簽署任何協議。同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明確表示,將對長和及美國基金貝萊德等簽署的巴拿馬等港口交易協議,依法進行審查。外界相信長和暫緩交易,和國家的審查有關。

不過要注意,接近長和高層消息人士只是說,「不會在本周簽署任何協議」,並不是說會停止交易。估計長和仍然想推進交易,不過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查的風頭火勢之下,暫時將交易緩一緩而已。

從國家安全及國際航運業的利益而言,中國應該設法阻止這宗交易。

第一, 交易損害國家利益。今次長和要出售的43個碼頭,包括手握巴拿馬運河咽喉的兩個港口和41個主要是「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在正常的情況下,或許可以用「在商言商」的說辭,來掩飾交易的政治性本質。但如今在特朗普2.0的國際形勢下,仍然說交易是「在商言商」,就絕對是自欺欺人。

美國已經充分展示對中國、特別是中國的造船業和航運業的惡意。首先,特朗普早已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港口,聲稱長江和記在巴拿馬運河兩端擁有兩個主要港口,是「由中國運營」。美國明顯想控制巴拿馬運河,借此壓制中國。其次,美國計劃收取中國船隻入港停泊費每次150萬美金,明顯針對中國的造船業。還有,特朗普聲言要奪取丹麥屬下的格陵蘭,其團隊聲言借此阻止中國染指北極地區及相關的北極航道。美國要打擊中國的造船業及航運業的態度,昭然若揭。

如果長和這43個碼頭被美國的基金貝萊德集團控制,在美國政府一聲令下,這些碼頭可以大幅加徵中國船隻的停泊費,甚至禁止中國船隻進入,對中國的航運業會造成致命的打擊。而即使眼盲心瞎的人,都應該感受到美國對中國的惡意。

第二,交易壟斷國際航運。長和的交易對象是貝萊德集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及來自意大利的地中海航運集團(MSC)旗下的碼頭投資公司(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TiL)合組的財團。貝萊德屬下的環球基建合夥人公司(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P)是全球最大的基建股權基金之一,本來已經持有多個港口和碼頭股權,而他的意大利夥伴地中海航運集團,是全球以運輸能力計最大的航運公司,他透過旗下的碼頭投資平台TiL,在全球31個國家運營72個碼頭,據德路里《全球集裝箱碼頭運營商年度回顧與預測》(2024/25)報告,按權益輸送量排名,MSC(包含TiL)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230萬個標準箱(TEU),全球排第7,而和記港口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是4300萬個標準箱,全球排第6,當MSC(包含TiL)收購和記港口的主要港口權益後,勢將超越排第一的新加坡PSA國際(2023年的權益吞吐量6260萬個標準箱),成為新的世界第一。地中海航運MSC既是最大航運公司,也成為最大的碼頭營運商,這不單對中國的航運公司構成威脅,也都會對環球的航運公司造成威脅。試想若MSC之後利用旗下的碼頭,減低自己的航運公司的收費,或者是加徵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航運公司的收費,都會令到其他經營者難以和MSC競爭。這是最典型的「經營者集中」壟斷行爲,對全球航運業構成重大威脅。

第三,中國要依法阻止交易。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條,中國不單可以阻止境內的壟斷行爲,亦都可以阻止境外的壟斷行爲。長和這次交易跌入國家《反壟斷法》第2.3條指明要規管的壟斷行爲,即「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長和的交易很明顯是令到港口行業兩個主要經營者集中,再加上背後是最大的航運集團,令壟斷經營者有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按國家《反壟斷法》第46條規定,違反規定實施壟斷性協議的,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爲,並沒收違法所得,以處罰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換言之,如果國家認定長和交易是一個壟斷性交易,可以責令停止交易,如果強行交易的話,可以沒收違法所得的190億美元。至於調查的時限,按國家《反壟斷法》第25條規定,會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之後的30日之內,對經營者集中行爲進行初步審查。如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應當自決定90日之內審查完畢,作出決定。換言之,國家會先要求長和提交相關資料,然後在30日之內決定是否進一步審查,如果進一步審查,就要到90日之內審查完畢。

有人說規管違反「一國兩制」原則。這件事涉及國家利益及國際重大的公共利益,和兩制無關,即使長和是外國公司,國家都可以出手阻止。近年都有很多相關的先例,例如2016年的高通收購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案,2022年杜邦收購電子材料製造商羅傑斯案,以及2023年英特爾收購以色列芯片製造商高塔半導體案,這3筆交易都是以失敗告終。

以2016年的高通案爲例,高通當時提出以380億美元收購荷蘭恩智浦,後來進一步提價至440億美元。2018年,高通已獲得美國歐盟等8個主要市場監管部門的批准,但中國的國家市場監管管理局未予批准,最後高通在2018年7月26日宣布放棄交易,並支付20億美元的分手費,成爲一個因爲收購會造成國際壟斷而被終止的典型案例。

有人不明白外國公司收購為何受中國規管。其實制止壟斷性交易和各國都有規定,按我國的國家《反壟斷法》規定,參與集中的經營者中有兩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境內營業額超過8億元人民幣,且各方上一會計年度中國營業額合計超過40億元,或全球營業額超過120億元,就應當在交易實施前進行反壟斷申報,取得批准後才可以進行交易。

由於長和交易涉及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亦可能涉及航運市場壟斷的國際公益,國家有關部門依法進行介入,有理有據。要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際公益的決心,制止可能帶來壟斷的交易繼續進行。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