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校務委員會就是否委任陳文敏做副校長一事,終於塵埃落定。校委會以12比8的票數否定了陳文敏當港大副校長。這事件雖有決定,但預計風波沒有這樣快可以平息,支持陳文敏的人,仍會持續抗爭。
我在一個朋友的飯局上,有人提起港大委任副校長的爭議,又出現了好像佔中時的情況,「黃絲」和「藍絲」拗到面紅耳赤。支持建制的藍絲朋友對於陳文敏出任港大副校長的合適性,嗤之以鼻,主要是針對港大法律學院部份老師於佔中期間扮演發動者的角色,又違規收取匿名捐款,認為陳文敏作為法律學院的負責人,對上述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些事件客觀上將大學政治化,有失學術機構的中立性。如果由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管理學校行政,並不適當。
當然,支持陳文敏的朋友,亦激動反駁,認為事件關乎學術自由,任命誰當副校長,應該由學校自決,既然推薦委員會及校長都支持任命,便應該讓陳文敏做校長。他又質疑是政府作出干預,才令校委會以多數否定陳文敏的任命。
本來,朋友聚會,把酒言歡,不希望激動爭拗,但這些政治話題,一開始就停不了,雙方也沒有妥協的空間,拗之不完。正當雙方都毫不妥協,堅持己見時,一位平時絕少就政治問題表態的朋友,突然發問:「究竟事情這樣搞下去,對港大的未來有何影響?」
這位朋友也是港大校友,已畢業三十多年,他的女兒現時在一所名校讀中五,主要選修文科科目,現正考慮將來好不好報讀港大的工管及法律雙學位課程。她的學校初步評估她文憑試有34分(要再看中五成績評估),有條件報這個課程。但朋友說港大愈來愈政治化,最近的在QS大學排名榜排名又已經被科大超越,女兒很頭痛,有點怕港大這種政治化的環境,問爸爸究竟是否應該繼續選擇港大工管和法律雙學位作為第一志願,抑或轉去報讀英國大學的法律課程。
這位朋友相信英國的法律學院,學術水平絕對不差於香港,但卻有另一個問題,香港法律界近年愈搞愈多自我保護的措施,即使留學生在英國牛津、劍橋這種世界一流的大學讀完法律,要回港執業,還需要先參加香港法律專業文憑(PCLL)課程,通過考試才可實習,而不像過去在英國完成專業課程就可以回港實習,由於本地的PCLL學位有限,在英國讀法律並不保險。
朋友愈講愈勞氣,話自己女兒是一個可能報考港大的學生,他自己是校友,按流行的語言,都是「持份者」,到底有無人關心他們的意見?他說現在人人都喜歡爭拗政治,港大似乎已經變成政治機構,日日在打大交。從校委會主席、到校長、到老師,心不在焉,到底還有多少人在關心港大的排名,在乎是否爭取到最好的學生?朋友話如果女兒怕了港大,選擇到英國讀法律,就要盡快起行,中六要到英國去讀AS level,以增加讀到好大學的機會。如今赴英留學一年的開支便要40多萬元,遠高過香港讀大學的5萬元,讀5年要多花200萬。他慨歎香港的大學,教職員收的是公帑,為什麼會搞成這樣,令到家長如此頭痛?他們想玩政治,為何不去立法會呢?
這個家長朋友愈講愈勞氣,在座的黃絲及藍絲朋友也不再發聲,也沒有人可以回應到他的提問。臨走前,這位家長朋友提醒我,要將他的意見寫出來,因為他是沉默大多數,社會上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根本很討厭天天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希望過一些正常生活,不想事事都政治掛帥,但今時今日,打開報章,往往事與願違,他的「第三種意見」,完全不被重視。他唯一的意見是叫大學中人停手,不要再搞政治,做好學術工作吧。
盧永雄
西方國家對外國指手劃腳的日子,應該走到盡頭了,因為他們自己已經完全喪失道德高地。
英國政府最新發表《香港半年報告》,雖然以英國這種高高在上的取態而言,該報告對香港並非一面倒批評,報告結論部分表示,香港保留經濟、貨幣和金融領域的自治權,香港普通法和司法制度繼續獨立裁決民事、商業和刑事案件。但《報告》仍然就香港的政治問題意見多多,聲稱《香港國安法》繼續侵犯香港和海外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又批評香港對異見人士和新聞自由持續打壓,揚言關注黎智英、民主派人士及《立場新聞》記者遭到政治檢控等等。
英國政府這份報告,充斥著陳詞濫調,但是放在特朗普重新執政的年代,卻充滿著黑色幽默的味道。英國無視特朗普放火,卻在管香港點燈。
第一,政治自由。英國政府報告指,香港對黎智英和泛民主派人士的檢控,影響政治自由。但是美國對政治自由的殺傷,比香港嚴重得多。2021年1月,特朗普支持者不接受特朗普選舉失敗,衝到美國國會山騷亂,結果其中一個主要煽動者、極右團體「驕傲男孩」領袖塔里奧(Enrique Tarrio),他雖然不在現場,但是就被判處22年的監禁。到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之後,就馬上特赦了塔里奧,塔里奧出獄之後聲言要「報復」,話「驕傲男孩」未來將「一如既往」。
這個事件邏輯上只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塔里奧這班人,就好像香港的激進分子一樣,他們發表的言論煽動暴力,意圖顛覆政府,最後受到法律制裁,但美國激進份子受到的刑罰,遠比香港的同類高。這就是拜登政府的理念。第二個可能是,這班人暴力示威有理,只是受到政治檢控,所以應該特赦他們,這就是特朗普政府的理念。不知英國政府認為如何分析美國的事態?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政治檢控塔里奧、支持他報復?
第二,學術自由。英國政府的報告認為,香港實施《國安法》令學術界失聲。但現實上真正失聲的是美國的學術界,其中被針對的焦點是哥倫比亞大學。哥大被特朗普認定為反猶份子的溫床,特朗普2.0開始後,就向哥大開刀。在3月8日,哥大一個巴勒斯坦裔的研究生馬哈茂德·哈利勒被美國移民部門拘捕,哈利勒曾參加反對以色列出兵加沙地的抗議活動。
哈利勒其實已經擁有綠卡,有美國的永久居留權,他的妻子是美國公民,而且已經懷孕8個多月。但美國白宮和國土安全部回應哈利勒被拘捕時說,「哈利勒支持恐怖組織」,美國將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定性為恐怖組織,美國正尋求將哈利勒驅逐出境。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面警告,今後還有很多像哈利勒這樣支持恐怖分子和反猶太的人,會被捕並遭到驅逐。香港何曾驅逐永久居民?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逼害哈利勒?
哥倫比亞大學更是特朗普開刀的對象。3月初,特朗普政府暫停向哥大提供4億美元的聯邦資金,透過關水喉壓逼哥大要接受政府的管控措施,結果哥大在3月21日跪低,在一份備忘錄裡默許了幾項政府的要求,包括推進在校園裡面禁止戴面罩的計劃,賦予安全官員在校園的逮捕權,任命一名新的高層管理人員主管提供中東研究課程的院系等。
特朗普政府要求哥大將有很多學生示威的中東、南亞和非洲研究系,置於「學術接管」之下至少5年,剝奪教職員工的控制權。「學術接管」是極罕見舉措,指大學管理層通過任命院系外的教授或管理人員接管該院系、修復運轉失常院系。英國《路透社》評論說,美國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聞所未聞」。
特朗普是赤裸裸地進行學術審查,連英國的通訊社都提出批評,英國何不出報告譴責美國干預哥大學術自由?
第三,新聞自由。英國政府報告將香港按《國安法》檢控作出煽動的新聞媒體,侵犯了新聞自由。但在美國,即使媒體不作出煽動,只要不服從政府的指令,記者的新聞自由就會大受干擾。特朗普政府將墨西哥灣改稱為美國灣,《美聯社》不跟隨改變,特朗普就禁制美聯社進入白宮和總統專機空軍一號採訪,干擾新聞自由的動機昭昭明也。英國政府有批評嗎?
第四,法治。英國政府報告批評香港法治受損。真正無法無天的是美國,不單可以讓一個犯重罪的人出任美國總統,還可以不理法庭判決特赦重犯。這還不止,更要去逼迫律師。美國的頂級法律事務所「寶維斯法律事務所」(Paul Weiss)被認為支持拜登政府,為民主黨議員服務,特朗普就將矛頭指向它。特朗普在3月14日發布行政命令,懲罰曾經任職這個事務所的律師波梅蘭茨和寶維斯事務所,下令剝奪寶維斯員工的任何政府安全許可,限制該律師事務所進入聯邦大樓,並採取措施撤銷政府與該律師事務所及其客戶的合約。
寶維斯事務所去年的營收有26.3億美元,特朗普的命令意味著包括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以及環球資產管理公司阿波羅全球管理等,不能夠再成為該事務所的客戶,事務所將會蒙受重大損失。結果寶維斯事務所的一把手卡普跪低,走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達成協議。
結論是,英國對香港指手劃腳,但美國的情況比香港差一百倍,英國卻噤若寒蟬。奉勸大英帝國一句,在如今混亂的世道,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不要再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說三道四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