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饒宗頤館獲續約3年 引入漢字體驗

社會事

饒宗頤館獲續約3年 引入漢字體驗
社會事

社會事

饒宗頤館獲續約3年 引入漢字體驗

2017年01月09日 09:21 最後更新:09:21

政府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批項目近年陸續續約,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最近獲續約3年。饒館總幹事黎業榮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月將引入「漢字體驗館」和800方呎咖啡室,料可增加兩成人流,並將增加「入門級」文化節目比例,吸引年輕人習慣參與饒館活動,培養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他預計,饒館將於兩至三年內收支平衡。

饒宗頤文化館總幹事黎業榮

饒宗頤文化館總幹事黎業榮

發展局2009年批出第一期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除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獲批10年長約至2020年到期,同期5個項目近年陸續續約,當中由前荔枝角醫院活化而成的饒宗頤文化館合約於本月31日到期,亦獲發展局續約3年,至2019年屆滿。

在2014年中全面營運的饒館,原預計於營運後第3年收支平衡。饒宗頤文化館總幹事黎業榮接受專訪時承認,饒館目前尚欠兩成才達到收支平衡,但如計及活動贊助和外間捐贈,便已達到收支平衡,沒有財務問題,不需要發展局額外協助,惟要靠饒館設施收入達到自負盈虧,則需要額外兩至三年時間。

饒館兩年前已着手部署續約後的發展,軟硬件均有新猷。黎業榮透露,農曆新年期間,將在饒館中區F座上層開設「漢字體驗館」,讓兒童和外國人透過「3D」技術,體驗漢字並增進了解,進而引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體驗館將展覽6個月,如反應正面會改良和增加粵語地道元素,並可轉為常設展。

雖然已設有一家茶館,饒館3月將引入Pacific Coffee咖啡室,達800方呎大,可開辦工作坊教授沖咖啡,黎業榮有信心咖啡室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聚集,讓他們習慣去饒館參加活動,「年輕人、文藝青年也可以上來飲杯咖啡,消磨幾個鐘。」他預料,新設施開張後人流可由現時的每月20000人次,增至約25000人次。

對於過往饒館舉辦了不少嚴肅的文化活動,黎業榮表示,過去兩年舉辦了約300個活動,未來希望多舉辦「入門級」的文化活動,亦有如「潮蒲饒館」等年輕人喜歡的市集式活動,培養他們到訪饒館的習慣,但同時仍須照顧部分「高端」文化圈人士的需要,未來活動比例大約是八比二,以「入門級」為主,以推廣培養為主要。

黎業榮認為,經過數年努力,饒館知名度日漸積累,人流由開館初期每月不足10000人次,增至目前約20000人次,有不少文化團體主動謀求合作,長遠希望可以形成各類小平台,可以運用對方的人脈網絡和資源,以較少資源舉辦水平較高的節目。

往下看更多文章

東華饒館辦兩日一夜體驗活動 攜手推廣傳統中華文化

2024年01月23日 11:34 最後更新:12:05

東華義莊和饒宗頤文化館,兩座看似毫無關連的歷史建築,卻聯繫了一段上世紀華人出洋的血淚史。為分別慶祝饒宗頤文化館和東華義莊成立10周年和125周年,兩個機構首次聯手於2024年1月20日至21日合辦為期兩日一夜的傳統中華文化體驗活動,在探索中學習中華文化,並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東華義莊見證了香港華人喪葬文化的變遷,更於2020年獲列為法定古蹟,作永久保存。

東華義莊見證了香港華人喪葬文化的變遷,更於2020年獲列為法定古蹟,作永久保存。

報名名額一日內已經爆滿,參加者分別到訪東華義莊及饒宗頤文化館,回顧前人的足跡,透過導覽參觀,深入了解早期華人出洋的血淚史、香港及中國近代史;又入住百年歷史的文物旅館翠雅山房,感受獨一無二的住宿體驗。

饒宗頤文化館是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一期中最大面積的保育項目,現時為三級歷史建築。

饒宗頤文化館是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第一期中最大面積的保育項目,現時為三級歷史建築。

東華三院和饒宗頤文化館是次更特別加插了與華人傳統殯葬文化有關的工作坊,包括讓參加者手作墓碑紀念品,又學習撰寫訃聞和悼文。參加者黃小姐認為這次的活動很充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這次活動加深了自己對於華人出洋歷史的認識,希望主辦機構日後能再次舉辦這類型的活動,讓更多人有機學到這些知識。而參加者張小姐亦表示透過兩個工作坊,更明白到香港的傳統殯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也是獨一無二的,認為這些文化需要好好保護給下一代。

參加者參觀東華義莊,認識華人傳統殯葬文化。

參加者參觀東華義莊,認識華人傳統殯葬文化。

參加者在東華義莊進行手作墓碑工作坊。

參加者在東華義莊進行手作墓碑工作坊。

東華三院助理高級公共服務經理梁中杰先生說:「東華三院近年更加積極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保育的工作,並且特別成立了傳統文化服務團隊,透過不同範疇多元發展,舉辦不同活動、講座及工作坊,期望能夠加強大眾對傳統中國文化及歷史的認識。」

參加者參觀饒宗頤文化館,了解饒宗頤文化館的歷史發展變遷。

參加者參觀饒宗頤文化館,了解饒宗頤文化館的歷史發展變遷。

饒宗頤文化館項目顧問袁國是女士表示很高興能夠和東華三院合辦這次的活動,認為生命教育可以體現中華文化傳統價值和倫理觀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饒館是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的營運下,饒館已成爲香港一個地標性的文化平台,積極回應社會對文化發展的需要。未來,饒館將繼續鼓勵本地藝術文化工作者,舉辦不同的的文創活動,讓本地青少年多角度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參加者在饒宗頤文化館參與撰寫訃聞和悼文的工作坊。

參加者在饒宗頤文化館參與撰寫訃聞和悼文的工作坊。

自古華人都十分重視「落葉歸根」的傳統,十九世紀眾多輾轉至海外生活的華人早年生活艱困,長年離鄉別井,故多掛念祖國故里。他們因各種原因而終身不能返回家鄉,許多人都希望最終能讓他們原籍安葬,以遂其願,也因此香港開埠後迅速發展成海外華人歸葬的重要中轉站,而東華義莊便是基於此背景下,於十九世紀落成並不斷完善設施。

饒宗頤文化館所在位置最初為九龍關深水埗分廠,設有當時的稅關,方便駐關的官兵檢視船隻及收稅之用。後於1904年,用作扣押出洋勞工的華工屯舍。十九世紀中開始,中國內憂外患,加上世界各地對勞工的渴求,觸發廣東地區數以百萬計華人遠渡世界各地謀生的浪潮。1902年,英國取得南非德蘭士瓦區殖民地,在當地發現大規模金礦後,經英資公司招募並販運大量華工到南非當礦工,於1904至1906年間在原饒宗頤文化館原址設置華工屯舍(豬仔館)為華人勞工暫住地,讓他們在離港前集體檢疫,再轉往海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