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當時是擁有世界最強大艦隊的帝國,七下擁抱西洋,威震中外,鄭和下西洋沒有第八次,明代海外航行逐漸終止。在西方,哥倫布之後有無數的哥倫布出現,但在東方,鄭和之後就再無鄭和,為什麼?明朝又何以錯失世界地理大發現的「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

史學家公認,西方的15至17世紀「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文明史上近代開端。與航海時代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大明帝國,當時擁有全球最先進航海技術,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60年前,就已到過現在索馬里海域。

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清代摹本 (網上圖片)

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清代摹本 (網上圖片)

自1405年起,鄭和在29年中先後七下西洋,在鄭和最後一次航行回到中國(1435年)之後再過80年,葡萄牙人就來到了澳門,原本行駛著鄭和寶船的海洋,已被歐洲人控制。那麼為什麼下西洋再沒第八次,錯失了參與新文明時代的機會?

《明史》載,派鄭和率領船隊出洋的原因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蹟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透過七下西洋,認為已經達標。南洋和西洋對中國的安全不構成威脅,沿海地區政權紛紛歸依明朝,重新建立了儒家「朝貢體系」。

中國海洋史權威學者王賡武認為,明代終止航行是因為鄭和太成功:「他的海軍滿載榮譽勝利歸來,並確認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因此「鄭和與他的隨從也可以說失去了繼續遠航的意義」,此後,明帝國的安全戰略便轉向北方。

鄭和下西洋繪圖 (網上圖片)

鄭和下西洋繪圖 (網上圖片)

另外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提出,停止海上遠航是因為明朝帝國出於財政上的考慮。事實上,政府內部一開始對遠航存在不同意見,因為技入資源大多。據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二千艘海船,單是每隻寶船造價己達五六千銀兩,還未計船上裝載的各種賞賜物品以及遠航物資,相當花費人力物力。

萬曆年間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有載,明憲宗年間,皇帝一度打算再下西洋,官員卻反對:「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

明成祖時代下西洋,無論是尋找建文帝還是耀兵異域,都有明確戰略企圖,其後因北方邊境威脅增大,資源約束下放棄花費巨大的海上活動,也不難理解,但卻不能解釋中國為什麼完全失去海洋。因為,鄭和下西洋活動終止的同時,海洋也封閉了。事實上,從明朝開國到第七次航行結束期間,一方面下西洋,另一方面則實施嚴厲海禁;明成祖更下令,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換句話說,下西洋是皇家特權,百姓不可染指,更不用說像西方人般開展海上貿易及探險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鄭和時代明帝國的海洋壟斷經營雖然取得很大成就,但鄭和之後,國家放棄經營海洋。近代明史專家吳晗表示,在鄭和下西洋終結後八十年,歐洲人為找尋香料群島陸續東來,他們不但擁有武力,更有組織,也有國家做後盾,同時也鼓勵民眾冒險,不到幾十年,南洋面貌又改變了。

1606年,葡萄牙與荷蘭於馬六甲海戰圖(網上圖片)

1606年,葡萄牙與荷蘭於馬六甲海戰圖(網上圖片)

於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及英國先後東來探索,力爭東方霸權。即使中國有不少人冒著違反國家法令的危險,到海外開拓新世界,也不能改變中國失去海洋數百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