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我們熟知的《論語》其實並不完整,書中不少內容因為種種原因早已亡佚。然而在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一批《論語》竹簡中,驚現失傳了1800年的齊人版本《論語》,當中包括《論語・知道》篇,被視為失傳之後現時有望重見天日,有失而復得之感,震驚學術界!而不少網民就笑說,一旦這一篇被完整地恢復了,以後讀的《論語》的範文有可能要更新了。
海昏侯劉賀墓目前共出土了一萬件文物,其中保留著文字史料的竹簡數量多達5,000片,內容包括《論語》、《史記》、《醫經》、《孝經》、《醫書》以及築墓的賦等。當中《論語》部分的竹簡,出現以往史料中尚未見過的內容,屬於《論語》的《知道》篇。
《論語》最早一共有三個版本,分別為《古論》、《魯論》和《齊論》。《古論》乃當年魯恭王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21篇內容。《魯論》和《齊論》則分別為魯人和齊人所研習的版本。《齊論》版本的特殊之處在於多了《知道》與《問王》兩篇內容。《漢書·藝文志》記載:「《齊(論語)》二十二篇……有《問王》、《知道》。」
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幾乎令《論語》各個版本遭滅頂之災。西漢末年,漢成帝帝師張禹以《魯論》為主集成21篇,編為《張侯論》,《齊論》、《古論》隨之失傳。之後雖然東漢經學家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定下《論語》今本,並參考《齊論》、《古論》內容作《論語注》。但由於鄭玄在世時,已與孔子相差600餘年,所以《論語》原典已經無從考證。
內地《考古》雜誌7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刊出兩張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論語》竹簡掃描圖。兩張圖出自同一片竹簡的正反兩面,正面有「智道」二字,背面寫著:「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據考究得知,在漢代「知」、「智」兩字互通,所以「智道」即「知道」。「智道」取自本句開頭「孔子」之後的兩個字,這符合《論語》各篇的命名規則,證明竹簡背面的內容屬於《知道》篇的首章。古代竹簡上的文字通常書於一面,正反兩面均書文字,證明這片竹簡極有可能為一卷竹書的首簡。
考古學家據此相信,這片竹簡正是《論語・知道》篇的篇首簡,如果能釋讀出後續竹簡上的完整內容,相信失傳了1800年的《齊論》將重見天日,尋回至聖先師孔子失落千年的妙語和智慧!
內地電視台亦就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與成果,製作了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