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老師
從湖北武漢出發,需經過600多公里路程,包括坐4個多小時的火車到恩施市,再換乘汽車4個半小時,經26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山路,才能到達群山環抱中的鶴峰縣鐵爐白族鄉馬家希望小學。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馬家希望小學,是鶴峰縣最偏遠的村級小學,白族、苗族、回族、土家族、漢族在山坳中和諧聚居。12年前,因懷抱著支教夢,兩位異域他鄉的年輕人沿著漫長曲折的山路,不約而同來到鶴峰。從此,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和一份真摯的鄉村教育夢想,便在此生根、發芽、綻放。
妻子陳若竹出生於湖北武漢,丈夫蔣濤是黑龍江哈爾濱人,兩人都是是80後。他們說,紮根這所小學十二年,只願做大山深處的一束微光,照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現年34歲的陳若竹目前是馬家希望小學黨支部書記和副校長。她向媒體透露,自己與希望小學的淵源,,指自己雖然是武漢人,但讀高中的時候去了鶴峰,而19年前的這段特殊的求學歷程,讓她見證了偏遠山區教育現狀。
高考後,陳若竹順利進入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學習。大學期間,當時正在鶴峰縣中營鄉高原小學支教的「最美鄉村教師」鄧麗在校園內做了一場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讓陳若竹堅定了回鶴峰支教的信念。2010年,陳若竹從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畢業,她毅然選擇到鶴峰縣城120多公里外的馬鎮堰埡學校任教。
2012年,她順利通過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招考。按照考分,陳若竹完全可以選擇鶴峰縣城中的學校。選崗會上,她卻填寫了最偏遠的鐵爐白族鄉學校。媽媽在電話里哭著向她說:「我就你一個女兒,你卻不能守在我身邊……」沈默良久,陳若竹還是背起行囊來到馬家希望小學,挑起班主任和英語老師的擔子,一幹就是十年。
而這個決定也讓她有機會認識了命中註定的那個「他」,來自黑龍江的蔣濤比陳若竹大一歲,兩人同年來鶴峰支教,同一年通過招考,申請到同一學校任教。當時陳若竹教英語,蔣濤教科學,兩人一開始沒怎麼講過話,但也許是同樣的人生、同樣的夢想、同樣的追求,讓兩人漸漸擦出了愛的火花。
不過在確認戀愛關係前,陳若竹卻問了蔣濤一個嚴肅問題,表明自己是要留在這里的,詢問對方可不可以陪她留下?而蔣濤堅定地回答「可以!」。經過一段愛情短跑,兩人組成家庭,沒有儀式,沒有紅地毯,只有寂靜的大山為他們作證。
剛進學校時,夫妻倆在教育教學上不得要領。他們就在老教師、網絡、書海中尋求「秘籍」,認真研究教育教學規律,了解各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為了更好地開展心理教育,陳若竹還自學考取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證和家庭教育師證。
陳若竹告訴記者,馬家希望小學面向周邊4個村招生,不少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對教育不重視。她每帶一批學生,都會逐戶進行家訪,有時開學一個月仍有好幾個家長沒有見過面,她便把「戰場」搬到田間地頭,通過年覆一年、堅持不懈的家訪,周邊村莊的教育風氣逐漸改善。
全校教職工僅有25人,學生有202名,半數是留守兒童,夫妻二人帶著老師們,每月為孩子們辦一次集體生日會。生日會上,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說「悄悄話」,其樂融融。
內地「雙減」政策落地後,夫妻二人主動帶頭組建興趣班。針對學校教師資源不足問題,他們就自費買了網課,讓老師們邊學邊教。截至目前,該校已開辦非遺、民俗、美術、體育等20餘種興趣班。
12年教書育人,夫妻二人有多次機會可以回到城市,親朋好友也曾動員兩人考回家鄉。但陳若竹始終捨不得山里的孩子和鄉親,不少孩子畢業告別時,都會緊緊抱住她,眼眶里噙滿淚水,她不敢想象她和丈夫離開這所學校時的場景。
2015年,夫妻倆愛情的結晶誕生了,他們只能在教學忙碌的間隙兼顧孩子。一路走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多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對山里孩子的愛。而兩人覺得最對不住的是自己的父母,蔣濤的父母均已年過六旬,在哈爾濱生活。而陳若竹的母親今年55歲,獨自一人在武漢生活。近三年,受疫情影響,夫妻二人只回過一次武漢和哈爾濱。過年過節,只能通過視像電話問候父母。
不過陳若竹從不後悔自己的決定,10多年中,她挺過誤解、白眼、委屈,但見證了近千名孩子的成長與快樂,便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夫妻二人宿舍的木箱內,存放著一張張泛黃的獎狀。近年,二人先後榮獲恩施州五四青年獎章、恩施州「四有」好教師、鶴峰縣最美家庭、鶴峰縣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研組長、教學能手等榮譽。
2020年初,鶴峰縣舉辦2019年度最美鶴峰致敬禮。特意為陳若竹夫妻舉辦了簡單的儀式,彌補他們沒有舉辦婚禮的遺憾。當晚,10多萬網友在網絡直播間中了見證了這場遲到的婚禮。
陳若竹說:「武漢是我的根,鶴峰是我的第二故鄉,山里孩子需要我,我要與教育終身相守,讓更多的深山孩子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