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岸經濟融合之路——從留住台商到拼船出海

博客文章

兩岸經濟融合之路——從留住台商到拼船出海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兩岸經濟融合之路——從留住台商到拼船出海

2023年12月11日 14:18 最後更新:14:2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陸第一批台資企業在深圳、廈門設立起,兩岸經濟合作已經走過了整整40年的路程,帶動了兩岸文化、體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促進了兩岸關係的緩和。

當前兩岸關係形勢錯綜複雜,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面臨挑戰,但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根本屬性不會改變,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潮流大勢不可逆轉。

新形勢下,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從產業融合發展方面著力,深化兩岸經濟合作。

兩岸經貿交流仍在尋找新的共同語言

一直以來,台商對大陸製造業的投資是兩岸產業合作的主要領域,但2008年以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卻讓兩岸經濟合作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日益浮現。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對大陸經貿政策收緊,兩岸服務業合作也遭遇嚴重制約。產業競爭與合作的理想格局始終未能形成。

截至目前,大陸實際使用台資累計超過700億美元。但台灣方面於2009年6月起才開放大陸資本入台投資,且投資金額相當有限,至今累計僅約40億美元。

大陸資本能夠進入島內的項目類別也十分有限,被核准的主要是批發零售業,少量涉及通訊、餐飲、旅遊等行業領域。顯示出兩岸雙向投資尚未正常化。

大陸的台資企業轉型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包括行業標準不銜接、融資困難等,大多未有轉變經營模式,對自主品牌開發和大陸市場拓展缺乏主動性,主要以獨資經營為主,較少與大陸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經營。

一直以來,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設廠普遍採用代工生產的模式,兩岸貿易中一般貿易佔比較低,不超過40%,而加工貿易雖有下降,但仍是主要類型。

發揮閩台合作基礎

為更好應對上述挑戰,建議充分發揮福建省在對台交往方面的基礎和優勢,深化廈門-金門區域融合,並在此探索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福建省設立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平台,正積極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可以依託這些平台,積極推動對台經濟工作的先行先試,建立兩岸共同市場的先行示範區,持續促進閩台雙向投資,提升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

具體包括持續推進閩台通關便利化,推進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企業的互認,便利AEO企業開展跨境業務。

探索提升閩台貿易自由化水平,倡導閩台區域率先實施特殊原產地政策、通關便利政策、市場准入和貿易自由化政策。

增進兩岸市場主體協同合作,促進資源、技術和市場的互補對接。

為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在制度層面,進一步健全對台政策試點運作機制,及時推廣成熟的經驗和模式。

同時加強平台管理,對惠台項目、園區運營做好進行風險管理,保障惠台政策和試點措施的落實效果。

豐富和拓展合作內容

平台的搭建是重要的第一步,下一階段就是要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好平台的功能。

建議從新經濟、高科技領域產業鏈合作入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優化深化兩岸優勢產業的合作,優先擴大對台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開放,加強金融服務、現代農業、中小企業和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兩岸合作。

因勢利導,引導台灣相關領域企業進入並留在大陸市場。

支持兩岸企業深化資本和戰略層面的合作,推動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以合資、並購、參股等形式加快融合發展。

立足大陸市場,共創國際品牌。

同時加強兩岸在關鍵技術和經貿標準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設兩岸標準對接的信息數據庫,試點推動閩台行業標準一體化。

主動出擊應對,鼓勵拼船出海

台當局近年來成立「新南向辦公室」,炒作「新南向政策」,還推出「歡迎台商回台2.0行動方案」「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等所謂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試圖進一步誘導台商離開大陸。

為應對這些動作,建議創新政策思路,鼓勵台資企業與大陸民營企業合作共拓國際市場。

可以考慮在認真調研台灣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鼓勵其通過「絲路海運」或「中歐班列",以「並船出海」或「拼箱上路」的方式將貨物銷往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拓國際市場。

在此過程中,要面向台灣業者充分講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切實好處,包括拓展市場、共享高效的物流渠道;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商機;以及通過與大陸銀行的合作,可以為台資銀行拓展更多業務機會等。

十八大以來,大陸先後出台了包括「31條措施」「26條措施」在內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涵蓋領域之廣、開放程度之深及政策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回顧過去,中央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的決心有目共睹。

展望未來,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的前景同樣值得期待。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香港看布林肯訪華

2024年04月29日 13:30 最後更新:13:53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在中美圍繞許多議題呈緊張甚至是衝突的狀態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週一連三日訪華。

「中方樂見一個自信開放、繁榮發展的美國,希望美方也能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的發展。」中國領導人的發言一錘定音,清晰表達了中方一貫的立場。

布林肯週五晚,於美國駐華大使館召開記者會,也表達了「美國無意阻礙中國發展,也不是為了想與中國經濟脫鈎。」

看來,布林肯此訪意在對外釋放兩國關係緩和信號,真心實意也好,又或是表面功夫也罷,大國關係緩和總比衝突加劇要好。

但這樣的緩和能去到何種程度,又能維持多久,恐怕外界各有判斷。

近些年,香港已經是中美兩國戰略博弈的前線,香港想從大國交手的縫隙中獲取利益的機會會越來越難。

傳統的國際資金(主要是美國、歐洲資金)去往中國內地,經香港大進大出的模式遭遇挑戰,香港金融行業長期形成了服務中國企業到香港市場上市的路徑依賴,目前看來也不容樂觀。

歷史上,香港最大特点是“国际化”,而最大卖點是“轉型快”。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香港下一階段金融業務可以轉攻跨國企業財資管理,市場的開拓也可以更多地面向中東、東盟地區或是其他全球南方國家。

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是香港金融新的增長機遇

一個成熟的國際財資中心由眾多跨國企業的境外司庫平台組成,一般而言這些司庫平台承擔著企業境外資金管理、資金服務、資金運作等方面職能。

香港金融市場開放、服務種類齊全,且沒有外匯管制,便利企業以香港為基地管理及調配多地資金。

而香港與內地資金流動日益頻繁,產品種類豐富,香港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中心,資金池規模佔全球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一半左右。

同時,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與中國內地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資本聯繫。

內地企業如果能夠以香港作為樞紐,匯聚全球資金、打通境內外通道,將有助於產品和業務走向國際市場。

香港在國際財資中心的搭建上,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基礎。

在財稅優惠方面,2016年香港引入了新的稅務措施。包括利息支出稅收扣除規則。

企業財資中心支付給集團非香港註冊子公司的存款利息可予以稅前扣除;以及合資格財資管理公司的合資格利潤利得稅優惠規則。對合資格的企業財資中心的合格利潤享受稅率優惠(8.25%)。

在匯率風險管理上,香港的匯率對沖產品有助跨國企業應對貨幣匯率波動,經營者可以通過香港集中管理外匯風險。

在融資方面,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加上香港的融資成本低,在匯率較穩定或外匯管制較寬鬆的國家投資時,從香港獲得美元貸款的總成本較當地貸款成本低。

考慮到投資目的地的外匯風險和融資成本,跨國企業海外業務的營運資金也會考慮從香港借款到當地使用,而非直接在當地融資。

將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功能相結合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在物流、離岸貿易服務等相關網絡、人才與業務經驗豐富。

過往香港離岸貿易的重點是幫助國際品牌在中國內地尋找和搭建廉價生產線,未來的重點將是服務內地品牌和優質產品「走出去」。

從這一轉變來看,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轉型與國際財資中心的建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和自洽性,協同發展的潛在空間巨大。

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全球採購中心,能夠有效提升跨國供應鏈管理水平和議價能力。財資中心的搭建,又可以使企業在香港透過多種融資方式,例如流動貸款、信用證等,滿足原料貿易資金快速周轉的需要。

布林肯訪華也告訴我們,要平衡傳統與新興市場

香港的金融和貿易行業,在傳統上以服務中國內地、美國、歐洲、日本市場為主,這些市場有最成熟的製造能力和購買力。

從布林肯此次訪華可以看出,美國領導層也十分清楚,任何一個經濟體要運轉,傳統的成熟市場就不能輕言放棄。

美國都不肯放棄中國市場,香港要做國際財資中心和貿易中心,也不應主動放棄傳統市場。

另一方面,以東盟為代表的新市場,潛在市場空間巨大,也要加緊開拓,以填補地緣政治局勢動盪和發達經濟體衰退留下的空間。

上週文章曾講到,新加坡未來將更加重視自己作為東盟領導者的角色,這也是看到東盟將成為國際貿易和產業鏈轉移的熱土,戰略價值快速上升。

香港具備與東盟地區合作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在現有雙邊自貿協定的基礎上,以進一步在貿易和金融上與東盟融通,以吸引更多企業借助香港管理資產和拓展業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