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演藝生將踏上諾獎舞台 合奏民族曲呼喚音樂權利

港演藝生將踏上諾獎舞台 合奏民族曲呼喚音樂權利

港演藝生將踏上諾獎舞台 合奏民族曲呼喚音樂權利

2018年04月17日 18:49 最後更新:18:50

「諾貝爾獎多重於科研成果,賺了多少錢、救了幾多人,但藝術也是生活的重要一環。」三名演藝生獲邀踏上諾貝爾獎舞台表演,更道出對音樂的心聲!

演藝學院三名學生(左起)余靜姍、洪嘉揚和鄭立行。

演藝學院三名學生(左起)余靜姍、洪嘉揚和鄭立行。

音樂對部分家長、學生來說,是名校的入場券,但對演藝學院三名學生,卻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三人早前獲著名指揮家杜達梅新成立的基金會邀請,遠赴瑞典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舞台表演。華麗的舞台不但薈萃世界各地的出色樂手,還有當地基層小朋友。一年級生洪嘉揚分享,感受小朋友真心投入音樂,日後亦希望將音樂帶到世界每個角落,與貧窮和知識水平較低的兒童分享。

全球矚目的諾貝爾獎每年十二月在瑞典舉行頒獎典禮,但去年底的頒獎禮迎來不一樣的開場,著名指揮家杜達美帶領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年輕音樂家,在開幕禮上為頒獎禮拉開序幕。三名來自演藝學院的學生作為亞洲的代表,有幸參與其中。「剛開始接到邀請時會緊張,因為有些曲目難度頗高,但非常期待!」五歲開始接觸大提琴,並以此為主修的一年級生洪嘉揚稱。

三人獲邀到瑞典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舞台上演出。

三人獲邀到瑞典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舞台上演出。

洪嘉揚表示,是次演出的特別之處是提醒大眾藝術的重要,「諾貝爾獎不設音樂獎,更多是較限制在科學,賺了多少錢、救了許多人,但藝術在生活中也是重要一環。」他把藝術比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水」,因為藝術給人帶來享受之餘,更可提升人格,故藝術不應因忙碌而被取捨或遭遺忘。

對一年級生余靜姍來說,最深刻的片段就是和當地社經地位較低的小音樂家,在諾貝爾頒獎禮的華麗舞台,合奏當地民族歌。「我覺得這個安排很用心,令人感覺到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余靜姍和洪嘉揚也受這次不一樣的合奏感動,希望日後能將音樂帶給不同人,尤其是社經地位較低的兒童。

三年級生鄭立行分享,感受到當地樂手對音樂的專注。他憶述,有一次排練,一位表演者的琴弓突然斷裂,對方卻平靜地換了弓繼續練習。「如果換了是我,我想我會立即放下琴去察看斷弓,因為那弓一定很貴。」鄭立行亦受認真投入音樂的小音樂家所感動。他表示,香港學音樂的學生一般較關注上課的時間表,希望盡快開始和結束。旅途完畢後,他打算出國進修,之後希望通過教琴,啟發學生享受音樂,同時欣賞彼此的不同,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稱的英裔加拿大電腦科學家辛頓警告,人工智能有一成至兩成機會,在未來30年內導致人類滅絕。

辛頓(右)獲得今屆諾貝爾物理學奬。AP圖片

辛頓(右)獲得今屆諾貝爾物理學奬。AP圖片

辛頓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訪問時提到,與強大人工智能系統的智慧相比,人類就好像幼兒一樣,想像一下自己和一個3歲小朋友,人類將會成為3歲小朋友。

辛頓。AP資料圖片

辛頓。AP資料圖片

他又說,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或者在未來20年內,將會開發出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能,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想法,指出人工智能發展速度比他預期更快,呼籲政府加強監管。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