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圖片來源︰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圖片來源︰中文大學)

如何令細胞在人體之外很「快樂」的生活,活得好像在人體般運作、反應,讓我們從中進行實驗和觀察,得以尋找病理和研發醫藥,這是一門很新的生物工程科學,名為「人體晶片化」。發展至今只有五至八年,全球僅有幾百位科學家在做。

為什麼講這門冷門又複雜的科學?上月我在中大創業日,用心聆聽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主持《生物醫學在香港的發展》的專題演講(演講直播視頻https://goo.gl/VzXAPd),發覺這位國際知名的生物醫學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位STEM通識課好老師。當日他用通俗而富有想像力的方法,不到半小時,清楚明白地介紹這門新穎科學,示範醫學、工程、物理、生物如何融合應用之餘,更點出了何為創新。與此同時,他為人體骨關節炎所研發的「人體晶片化」項目,更蘊含發展創新科技的社會工程原理。

「人體晶片化」最關鍵是把幹細胞放入一個人工仿造的環境之內,造成這個「器官」之後,再用晶片技術封裝。這塊晶片上的「器官」可以進行不同的模擬操作,於是便不用人體、動物來實驗,大大增加了生物醫藥的研發效率。段校長在美國跟團隊以創新思維,把人工關節軟骨等組織,從無做到有出來,為目前無藥可醫的關節炎病患,帶來希望。

醫學的組織再生,需要細胞、支架、環境三大要素,段校長比喻為天時、地利、人和。這套再生醫學奇妙之處,可借用在培訓STEM人才、推動創新科技之上。細胞,等如我們的莘莘學子,他們擁有學習與創造能力,以及靈活功能;支架,就是大學研究所、科學園和數碼港等培育基地,為初創者提供扶助和照顧,恰似一個仿生環境,讓他們可以很「快樂」的將構思、計劃,逐步實踐成為事業。

為了讓這些創業的「細胞」更活躍,未來成為創新科技的骨幹,我們需要更多「人和」——社會追求創新科技有一致目標,商業、公共機構願意全力贊助支持——這一步開始有響應。今年中文大學得到上海總會捐款一百一十五萬五千元,舉辦少年英才科學院STEM 課程,課程分三個暑期進行,招收不多於一百名在數學及理科表現優秀的中學生,在中大常任教師的帶領下,增進學生對科技事業的認識,提昇他們的數理科學及科技工程的興趣及能力。

我認為少年科技英才的培養,日後可延伸到小學,更應該著力向家長宣傳教育STEM,讓他們明白「科技傍身」對年輕一代的重要性。如此這般,香港將會有更強的體質和動力,不會因為缺失創新而老朽,社會經濟免受難以伸張的「關節炎」痛苦。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