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傳教士拍下的帝國餘暉 社會實況盡入眼簾

歷史長河

傳教士拍下的帝國餘暉 社會實況盡入眼簾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傳教士拍下的帝國餘暉 社會實況盡入眼簾

2020年12月04日 10:00

相機發明及西方對東方國度嚮往,促使他們到中國拍攝及寫下記錄,為後世提供更多晚清中國的資料。

自從相機的發明,以及西方人士對東方國度那種神秘的嚮往,都促使他們帶同攝影器材來到中國拍攝以及寫下記錄,為後世對了解及研究晚清時期中國模樣,多了一些富有價值的資料。除了早前介紹過的約翰·湯姆森(1837年-1921年)以及另一名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之外,還有傳教士威廉·班尼斯特的收藏,他擁有的照片,不少都能反映晚清時期社會生活實況。

更多相片
有甚麼驅使你烈日當空之下,大汗淋漓去做買賣呀?係愛,還是責任? (網上圖片)

有甚麼驅使你烈日當空之下,大汗淋漓去做買賣呀?係愛,還是責任? (網上圖片)

史美 (網上圖片)

史美 (網上圖片)

應是因為痳瘋而被截肢的殘疾人 (網上圖片)

應是因為痳瘋而被截肢的殘疾人 (網上圖片)

土法緩解病痛中 (網上圖片)

土法緩解病痛中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賣肉販 (網上圖片)

賣肉販 (網上圖片)

鄉村兒童 (網上圖片)

鄉村兒童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挑夫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挑夫 (網上圖片)

較為富有人家的葬禮 (網上圖片)

較為富有人家的葬禮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搬運工人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搬運工人 (網上圖片)

有甚麼驅使你烈日當空之下,大汗淋漓去做買賣呀?係愛,還是責任? (網上圖片)

有甚麼驅使你烈日當空之下,大汗淋漓去做買賣呀?係愛,還是責任? (網上圖片)

這次選出的十張相片,來自《班尼斯特家族的收藏》(Banister Family Collection),這收藏的主人本為晚清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威廉·班尼斯特(William Banister) (1855-1928),他曾於1908年至1923年,來到香港任副主教,其後,這套收藏轉到了他的女婿,香港輔政司史美 (Norman Lockhart Smith) 手上。

史美 (網上圖片)

史美 (網上圖片)

《班尼斯特家族的收藏》,共有7 套,共658張照片,記錄了由1890年代至1920年代的影像,包含個人家庭照、親友照、風景、社會面貌等內容。選出來的十張相,將晚清百姓貧窮落後的生活反映出來。

應是因為痳瘋而被截肢的殘疾人 (網上圖片)

應是因為痳瘋而被截肢的殘疾人 (網上圖片)

以上圖片中的殘疾人士,他可能因為麻風病失去雙足。這個草棚大概就是他的家。事實上,清朝有套救荒濟貧的制度,但到了末年,社會經濟衰敗,保障制度功能越來越薄弱。

土法緩解病痛中 (網上圖片)

土法緩解病痛中 (網上圖片)

有些收入不高的草根,為了盡量減少開支,有點小病都不會去請大夫,以土法或民間偏方緩解病痛,究竟實際作用有多大?很難說。清末一名西方社會學家到訪時,也看到一些人,有病都不去看醫生,扛著扛著就好了,他也大感奇怪。草根一般都是大病才去求醫。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以上一名是正在休息的街頭藝人,據了解,他前面的布袋裝著一隻猴子。街頭藝人通常通街通巷走,表演耍猴、吞劍、胸口碎大石等「絕活」,從觀眾那裡討幾個錢。從古代一直到晚清,娛樂方式有限,街頭表演也調劑了生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路邊的土地廟,敬奉土地公及土地婆。廟門的對聯寫著:「噫敬我二老,好賜你三多。」,「三多」指多福、多壽、多男子。裡面還有一副歌頌土地公、土地婆的對聯:「公公一方公道,婆婆好片婆心」。

賣肉販 (網上圖片)

賣肉販 (網上圖片)

晚清在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正在近代化,但變化主要集中城市以及城市中上階層,廣大的農村地區、城市的貧民階層,傳統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依然得到保持。

鄉村兒童 (網上圖片)

鄉村兒童 (網上圖片)

在古代,兒童的教育以家庭承擔為主。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後,官府設置了一套有蒙養院、小學、中學的教育體系,但是學校數量太少,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晚清民國時期農村的識字率一直很低。

烈日下的挑夫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挑夫 (網上圖片)

較為富有人家的葬禮 (網上圖片)

較為富有人家的葬禮 (網上圖片)

在「洋務運動」及「求強求富」的口號下,晚清出現了兵工廠、造船廠、繅絲廠等近代化工業,但經濟主流依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絕大多數少地、失地的農民,並沒有轉化成產業工人,他們只能在城市做像挑夫這樣的苦工,或者做些小買賣。

烈日下的搬運工人 (網上圖片)

烈日下的搬運工人 (網上圖片)

清政府為保障農民生活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禁鴉片煙禍、修水利、發展經濟作物等,主要目的還是盡量避免飢寒,未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