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安全名單
不少港人愛吃魚生,但要小心高水銀魚類,以免中毒傷害神經系統及腎臟!有醫生分享病例指,台灣一名40多歲男子腎功能出問題,求醫後發現,是長期吃1種魚生,導致中水銀毒,險些一世洗腎。本港食安中心指,有12種魚水銀含量較高,毒性較強,進食後增加會中水銀毒的機會,其中包括深受港人歡迎的3種吞拿魚。
腎臟科醫生江守山在節目《今天大小事》中表示,該名男子平時沒不適症狀,惟一次進行身體檢查後發現腎功能異常。經醫生問診後,發現患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吃高級日本料理應酬,尤其愛吃藍鰭吞拿魚刺生,大約每星期吃2至3次。
由於藍鰭吞拿魚含有大量腎毒性物質「汞」(水銀),引致腎臟產生急性或慢性毒性;加上患者經常進食,令水銀不能被及時代謝,在體內不斷累積,導致中水銀毒,腎臟萎縮,影響腎功能。江醫生亦指,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需要終生洗腎。
水銀(汞)是甚麼?對身體有何影響?
汞(俗稱水銀)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重金屬,隨工業廢物進入環境中,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水中的微生物把汞轉化為毒性較強的甲基汞,為水中的生物所吸收,積聚在食物鏈內。因此,捕獵性魚類的甲基汞含量通常較高。
而汞的最毒形熊是甲基汞,會損害人體的神經系統,特別是胎兒發育中的腦部。過量的甲基汞還會損害成年人的視力、聽覺、肌肉協調性和記憶力。
為避免腎臟持續受損,江醫生指,該患者必須進行螯合療法,即是注射重金屬螯合劑,通過與有害身體重金屬離子結合產生螯合作用,形成安全的螯合物,排出體外,有助患者恢復身體功能。
食安中心列12種高水銀魚類 3種吞拿魚毒性較高
食安中心指,魚類含豐富營養,包括有利腦部發育的奧米加-3脂肪酸、DHA和EPA。不過,部份魚類,例如體型較大的捕獵魚類,會有較多的甲基汞,而「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水銀)形態。食安中心列出99種魚類的水銀含量,其中以下12種水銀含量較高,要盡量避免。
12種高水銀魚類:
劍魚 、金目鯛、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方頭魚、鯊魚、橘棘鯛、大王馬鮫魚、 旗魚、單帶海緋鯉(秋姑、鬚哥)、波䲞魚、長鰭吞拿魚。
胃腸肝膽科醫生李柏賢亦曾在其facebook專頁列出18種水銀含量中等的魚類供大家參考,例如大比目魚、石斑魚。
良好選擇:石斑魚、鯉魚、鬼頭刀、鮟鱇、大比目魚、長鰭吞拿魚、黃鰭吞拿魚、石頭魚、黑鱈魚、藍魚、水牛魚、羊鯛、鱲魚、西班牙鯖魚、銀花驢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大西洋方頭魚、斜紋犬石首魚、太平洋黃魚。
另外,胃腸肝膽科醫生李柏賢指,有36種魚或海產水銀含量最少,例如沙甸魚、生蠔。
36種低水銀魚魚/海產,名單如下:
最佳選擇非洲鯽、淡水虹鱒、正鰹(90%做成吞拿魚罐頭)、烏頭、三文魚、沙甸魚、大西洋鯖魚、太平洋白鯖魚、淡水鱸魚、倉魚、海水鱸魚、鯰魚、鱈魚、銀鱈魚(狹鱈)、銀鱈魚(無鬚鱈)、黑線鱈、比目魚、鰈魚、沙鮻、鯡魚、臭魚、鰣魚、鳀魚、大西洋黃魚、狗魚、美洲西鲱、白魚、魔鬼魚、多春魚、蜆、生蠔、蟹、龍蝦、小龍蝦、扇貝、蝦、墨魚。
水銀中毒7大症狀 走路不穩要小心
胃腸肝膽科醫生李柏賢表示,長期攝取「汞」(水銀)會嚴重影響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出現智力及記憶力受損等問題,有損免疫系統、肺、腎、皮膚和眼睛。
他指出,1950年代,日本曾發生備受關注的水銀中毒事件,導致許多隻貓走路不穩、神經異常跳海自殺,被稱為「貓舞蹈病」。人類水銀中毒後則會出現以下症狀:
人體攝入過多甲基汞的反應
口齒不清
步態不穩
耳聾
失明
身體扭曲
精神錯亂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