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擬造300顆超低軌衛星 如何「堵死美國星鏈衛星」?

博客文章

中國擬造300顆超低軌衛星 如何「堵死美國星鏈衛星」?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擬造300顆超低軌衛星 如何「堵死美國星鏈衛星」?

2023年07月23日 16:14 最後更新:16:40

近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商業航天大會上宣佈,計劃到2030年完成一個300顆衛星的超低軌通遙一體化星座,提供可見光、SAR、高光譜、紅外多元服務體系,形成全球15分鐘響應能力。西方媒體認為,中國正在建造的這個超低軌衛星星座,將對美軍形成巨大的情報和信息戰優勢,特別是其運行規模要低於美軍的星鏈衛星,在空間作戰可以專門「堵死」星鏈衛星。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示意圖。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示意圖。

那麼,這款衛星星座到底厲害在哪裡?

更多相片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示意圖。

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示意圖。

低於300公里的軌道,衛星也可以運行,但會面臨一些問題。

低於300公里的軌道,衛星也可以運行,但會面臨一些問題。

鎖眼衛星因為軌道低,獲得了較高的分辨率。

鎖眼衛星因為軌道低,獲得了較高的分辨率。

國產4米級鏡面,這種大型部件生產成本高、時間長。

國產4米級鏡面,這種大型部件生產成本高、時間長。

美國衛星拍到的卡爾文森號航母。

美國衛星拍到的卡爾文森號航母。

公眾號「空天力量」認為,這個星座的名字,也就是「超低軌」和「通遙一體化」,還有兩層意思值得解讀。解讀清晰後,人們就會發現,它和美國的星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物,但是對中國未來戰略和國民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首先要說說什麼叫「超低軌」。傳統上,通信衛星一般部署在35800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導航衛星部署在2萬公里的中圓軌道上,而遙感衛星部署在800公里左右高度的低軌道上。通信衛星的軌道選擇,是為了確保單顆衛星對某個區域的24小時持續性覆蓋。遙感衛星卻要考慮兩個問題,那就是「距離」和「壽命」。攝影界有句話,「拍得不夠好就是離得不夠近」,對遙感衛星也是一樣的。但是距離地球越近,大氣越稠密、阻力越大,衛星壽命會大幅縮減,昂貴的衛星用不了多久就會因燃料耗盡而退役。一般來說800公里左右,才是民用遙感衛星的一個黃金高度。

低於300公里的軌道,衛星也可以運行,但會面臨一些問題。

低於300公里的軌道,衛星也可以運行,但會面臨一些問題。

但是800公里高度,也就意味著距離較遠,鏡頭可能看不仔細。所以軍用偵察衛星有時候會犧牲壽命,來設法提高分辨率。比如美國的鎖眼衛星往往工作在300公里以下,這比800公里近了約3倍,意味著衛星鏡頭的實際放大效果可以提升約3倍。

甚至有航天愛好者曾經觀測到,它下降到120公里的高度,只為一張清晰的偵察圖像,可以想象,這張衛星照片將比一般照片的分辨率提升8倍左右,看到更多的細節。當然,鎖眼衛星也不會拍完照片就墜毀了,它的龐大星體內攜帶了強勁的發動機和大量燃料,可以在超低軌拍攝完成後,通過強力變軌回到接近300公里的高度。也正因如此,這種衛星近20噸的重量里,大部分其實都是燃料。

鎖眼衛星因為軌道低,獲得了較高的分辨率。

鎖眼衛星因為軌道低,獲得了較高的分辨率。

相比之下,作為通信衛星的星鏈,對超低軌基本上沒有需求。它部署在550公里的高度,對寬帶網絡接入已經足夠了。降低到300公里雖然能進一步提高通信速率,但是會嚴重縮短衛星壽命,得不償失。而馬斯克在星鏈基礎上研制的導彈預警實驗衛星,它更多地是通過紅外信號特徵,來監視大氣層內的高超音速目標,對分辨率的要求與遙感衛星不在同一個範疇內。

現在回過頭來討論遙感。近些年來,小衛星技術蓬勃發展,遙感衛星的價格越來越低。連商業企業都可以找到足夠的錢,去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的遙感星座了。而國際市場對衛星圖像分辨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提高分辨率,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採用長焦鏡頭,另個一就是降低衛星高度。

國產4米級鏡面,這種大型部件生產成本高、時間長。

國產4米級鏡面,這種大型部件生產成本高、時間長。

衛星使用的長焦鏡頭與相機上用的原理一樣,自然是價格不菲,越大越貴。如果能在超低軌道上部署足夠多的衛星,就可以用較便宜的鏡頭實現高分辨率與24小時持續觀察的雙重目標。所以,超低軌的選擇是服務於遙感的。但是降低衛星高度就會面臨空氣阻力變大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兩全其美嗎?

這個辦法,就是研制低阻力衛星。在以往,衛星設計師們對氣動外形是不考慮的,畢竟宇宙和真空差別不大。但這並不意味著「衛星減阻」沒有文章可以做。2017年,日本發射了所謂的超低軌技術試驗衛星「燕子」,正常運行軌道設定在180公里到268公里的範圍內,最低曾經達到167.4公里,是公開衛星中的最低世界紀錄,並且運行了7天時間。

「燕子」不但採用了類似于飛機的外形,還用離子推力器、化學推力器來抵抗空氣阻力造成的影響。驗證了超低軌衛星的理念。

氣動外形優化、離子和化學推力器,對中國航天來說都不是無法克服的難題。所以,航天科工決心研制300顆衛星組成的超低軌星座,不存在技術問題。

至於「通遙一體化」,目前航天科工沒有做詳細的解釋。公眾號「空天力量」推測,這裡的通信有兩個可能的理念。第一是為地面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第二是具備星間鏈路,讓衛星能彼此通聯。

第一種可能性並不大。各個國家、包括中國,都對衛星通信服務有嚴格的管理政策,拿到頻率資源和牌照的難度極大。企業即使具備相關技術,沒有牌照也無法開展業務。

而星間鏈路的意義很大,採用這種技術之後,一顆衛星拍攝到的圖像,可以不經過地面中轉,在星座內部就傳遍全球。比如說,一顆超低軌衛星在諾福克軍港拍攝到福特號滿載F-35C準備出航,那麼幾秒之內,圖像數據就能繞過半個地球、傳到中國大陸的運營中心。綜合考慮衛星數量和訪問間隔,300顆衛星完全可以保證15分鐘重訪週期,近實時監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超低軌衛星的分辨率高、實時性好,如果與人工智能的目標識別相結合,那麼對我們來說,地球表面就再也沒有秘密了。任何一支軍隊哪怕是動用一輛吉普車,我們也能及時知曉。

美國衛星拍到的卡爾文森號航母。

美國衛星拍到的卡爾文森號航母。

既然超低軌星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安全性如何保證呢?會不會因為軌道低,更容易遭受打擊?其實大可放心,即使國外有些人不喜歡這樣的大規模星座,也沒有什麼辦法。如果動用武力摧毀,這些衛星就會被打成漂浮在太空的碎片,像移動的水雷陣一樣威脅所有人。如果動用電子干擾,那就要把干擾站遍布全球。如果動用X-37B空天飛機去抓捕,飛行一次的成本,比補網發射要貴上好幾倍。如果用可重復使用火箭來發射,補網成本就更低了。

當然中國航天科工部署這樣的星座,是為了踐行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把遙感圖像主要服務於農業、漁業、環保、能源等領域。高分辨率的實時監測,對這些領域的工作,尤其是災害監測和應對,有著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國家咄咄逼人,那這些超低軌衛星的鏡頭,一樣可以在必要時對準任何敢來挑釁的敵人。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9月25日,「中國國防部」第一時間對外公佈,中國火箭軍已成功向太平洋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消息一出,引起了全世界的熱議和一些國家所謂的「忌憚」。在俄羅斯RS-28「薩爾瑪特」和美國「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均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此次中國射程1.2萬公里洲際導彈的成功發射更讓一些國家感到害怕。

東風-31AG發射現場高清大圖。

東風-31AG發射現場高清大圖。

9月26日一早,「中國軍號」等軍媒公佈了現場高清大圖。網友紛紛驚呼:「這是我能看的嗎?」、「火箭軍這是在秀肌肉嗎?」、「不夠先進,可以展示!」台當局更宣稱全程監控了發射過程。

雖然外界起初推測這次試射型號為最新型的東風-41,不過在火箭軍發布試射照片後,有內地媒體推測,本次試射型號並非外界所猜測的最新型東風-41,而是型號較成熟的東風-31改良款東風-31AG。這款導彈美國專家曾將其命名為東風-31B,射程較東風-41短一些,但整體技術較成熟。

東風-31AG發射現場高清大圖。

東風-31AG發射現場高清大圖。

射程約1.2萬公里。

射程約1.2萬公里。

《騰訊網》報導說,9月26日《解放軍報》罕見對外公佈了洲際導彈發射的圖片,從圖片的導彈外型看來,應該是東風-31AG。東風-31AG也稱東風-31甲改,美國專家曾稱它為東風-31B。它是公路機動型洲際導彈,有3級火箭助推器,可攜帶6到9枚核彈頭,射程在12000公里左右。

3款東風-31導彈。

3款東風-31導彈。

東風-31AG採用越野能力較強、機動性更高的8軸的TEL發射車,這種發射車是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導彈發射筒尾部增加了橡膠緩衝墊,發射過程更簡便,比採用拖車式發射車的東風31A,具有更優良的機動能力。相較於容易被衛星監控與定位的傳統發射井生存能力更好,不易被敵方鎖定。

此次公開的東風-31AG洲際導彈對於中國來說是「不夠先進,可以展示」,因為東風-31AG還只是火箭軍裝備的上一代主力洲際導彈,目前中國比之更強的還有東風-5C、東風-41、巨浪-3以及極大概率已在試驗中的某新型洲際導彈等,此時把東風-31AG亮出來說是「清庫存」都不為過。

在「朱日和」基地閱兵上亮相的東風-31AG。

在「朱日和」基地閱兵上亮相的東風-31AG。

至於東風-41,其射程超過15000公里,可以攜帶10個分導式彈頭,但是這款導彈尚未公開試射,面對目前的國際形勢,沒有把最新式的洲際導彈拿出來進行軍事威懾,顯示中國仍選擇保留一手。

尺寸更大的東風-41。

尺寸更大的東風-41。

這次洲際導彈發射的照片上,還有值得一提的另一個關注點。東風-31AG洲際導彈是在海島上(似乎是首次)、藏在草叢中、採用公路機動的方式發射的,這一點也是意義非凡,照片上的地面植被環境不但證明了它是從熱帶地區發射,與外界猜測的「從海南島發射」相吻合,而且地面顯然沒有預設陣地,證明了東風-31AG已經具備高度實戰化的無依託發射能力——隨到隨打,打了就走。

軍事專家張軍社分析,這表明我們洲際彈道導彈擁有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不過,對於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型號,他就說目前還不方便細講。

可以清晰看到,東風31AG導彈發射車停在裝有偽裝網的空地。

可以清晰看到,東風31AG導彈發射車停在裝有偽裝網的空地。

此外,不少人注意到,中國火箭軍這次發射的洲際導彈攜帶有一枚「訓練模擬彈頭」,如何保證彈頭攜帶的數據回收艙不會被其他國家搶到成為重中之重。

顯而易見,東風-5洲際導彈的這次試射非常完美,彈頭準確地落到了預定海域,在該空域待命的中國直升機立即發現了目標,並迅速對準數據艙,懸停在離海面 30 米的上空。潛水員乘軟梯而下,只用了5分30秒,就完成了打撈數據艙的任務。

中國火箭軍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後,日本方面反應最激烈,第一個跳出來表達「嚴重關切」,稱解放軍沒有第一時間通報日本。日本是不是搞錯了,中國火箭軍向南太平洋海域發射導彈,礙日本什麼事了?

其實不難理解,中國很少在國際水域試射洲際彈道導彈。一些專家稱,上一次此類行動要追溯到1980年5月,當時北京向南太平洋發射了一枚東風-5導彈。當時,「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彈頭在飛越8000多公里後,落入預定海域,打擊精度相當於用手槍擊中百米之外的一隻蚊子。而今次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攜載一枚訓練模擬彈頭,同樣準確落入預定海域。

張軍社表示,中方這次是在實戰化驗證,使用訓練模擬彈頭而非實彈,這也透露出中方在核政策上採取的非常謹慎與負責的態度。而這時隔44年的又一次「準確落入」,在當前變亂交織的時代背景下,也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底氣,也是中國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決心。

今次試射亦是部署洲際導彈的44年來第一次對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上一次中國試射洲際彈道導彈,《人民日報》發表了醒目的「號外」,完整公佈了導彈飛行的路線,以及落點。這一次發佈,解放軍只是很簡短的說「通報」了相關國家。據了解,目前獲得通報的只有美國、澳洲與紐西蘭。

所以日本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故意前來「碰瓷」。中國有句老話「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解放軍對此次發射洲際導彈,已經講得很明確了,屬於年度訓練安排,不針對任何國家和特定目標,所以日本的緊張是多餘的,除非自己心裡有鬼。

心虛的不只是日本,美國的專家分析稱,中國選擇在太平洋試射導彈,既是為了展示其更強大的核能力,也是為了向美國及其在該地區盟友發出警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所所長曾銳生(Steve Tsang)說:「中國沒有其他潛在的受眾,因為中國並不預期會與歐盟或英國發生軍事對抗。」

據台媒《中時新聞網》引述《美國之音》分析稱,此次試射也發生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預定通話前幾周,標誌著中國對於與日本、菲律賓的地區緊張局勢以及與台灣摩擦持續升高的局勢,將採取更強硬的姿態。

由於此次發射恰逢聯合國大會在紐約召開,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前美國國防官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表示,這是衝著國際秩序發出的一個「相當直白的信號」,北京表明其忍耐是有限度的,中國準備使用最強大的武器來威懾對手,或在必要時嚴懲他們。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