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今日 (10月10日) ,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功造就辛亥革命。一直被民間尊稱為「國父」的孫中山,是革命靈魂人物、最高領袖,也是核心之一。當另一位核心黃興,在整個革命過程,幾次赴往前線開槍,將個人生死置諸度外時,如何令革命成功,經費也相當重要。這時,孫中山就扮演重要角色。
回帶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幾年,1907年初。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陷入困難。因起義屢敗,經費也捉襟見肘。此時,潛伏北京的間諜忽然送來一萬元巨款,暫解燃眉之急。這筆款項竟然來自滿清鐵帽子王、肅親王善耆(即女間諜川島芳子之父),還有滿洲親貴、陸軍大臣鐵良。他們當時出錢資助「反賊」之因,背後也有條件,就是希望孫中山只搞「政治革命」,不要排斥滿人。
然而,孫中山從組建興中會到辛亥革命,在近二十年間,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策劃十多次起義,這不可能全靠清朝王爺贊助。那麼經費從何來?
首先,革命領袖的家人,往往都要先作「犧牲」。孫中山的家境起初並不富裕,靠長兄孫眉墾荒和經營牧場,家計改善,孫中山才得以接受近代教育。而孫中山革命道路上最早的資助者,就是這名大哥。
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準備到廣州發動武裝起義。結果,搞了幾個月宣傳,響應者寥寥可數。孫眉為了幫助弟弟,低價出售農場部分牲畜,加上其他會員捐助,湊得6千多美元。據統計,到1904年瀕臨破產前,孫眉先後為弟弟革命事業捐獻75萬元。那個年代,革命黨人募兵,標準為每人每月餉銀才20元。
為孫中山革命事業傾家蕩產的,還有出身浙江富商之家、國民黨元老張靜江,他為贊助革命,甚至賣掉自家工廠。另外還有一位比較熟悉的香港富商李陞之子李紀堂,加入興中會後,被孫中山任命為「駐港財政主任」,革命黨在廣東的活動,資金多從李氏。李紀堂前後為反清活動花費數十萬元,最終家道中落。
除了依靠家人和富商,革命黨還有運用現代化的金融工具,發行「公債」。早在1895年,香港興中會章程就規定,成員可購買價值10銀元的股票,待民國建立後償還100元;1904年及1905年,孫中山也以個人及同盟會的名義發債,甚至明確給予債還期限。所發行的也是暴利,但大前提是,「孫大炮」真的能按期還錢。孫中山對債券發售寄予厚望,希望能集資兩百萬元。不過事與願違,債券就算賣到印度,銷量低迷。不過也不失為革命黨獲取資金的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風氣較為開明的歐美華僑的踴躍贊助,除了買債券,還會直接募捐籌款,為革命黨提供資金。溫哥華致公堂帶頭買了一萬港幣,不少工人捐出整月工資;加拿大華僑總共捐款超過7萬港幣。在南洋、美洲等不少華僑工人、農民和小商販為了中國革命事業,也捐出多年積蓄。他們沒太多計算,只渴望祖國富強。在孫中山的自傳中,記載一名越南華僑、豆芽菜店店主黃啟祥,捐助一千元開辦書報社,一生捐獻積蓄數千元。
孫中山另外還有國際資金渠道-日本人。孫中山長期在日本活動,同盟會就成立於東京。清政府對革命黨在日本的活躍大感惱火,強烈要求日本驅逐他們出境。於是日本政府主動饋贈孫中山「離境費」7千日元;另外富商鈴木久五郎也贈送一萬日元。
據了解,辛亥革命爆發前後,革命黨至少籌集247萬港幣。但這也不足以應付臨時政府龐大的軍政開支,最終革命果實由袁世凱摘取了。
有歷史愛好者認為,辛亥革命黨先天不足,不能真正動員底層中國民眾,只能暗殺滿清上層,基層只為「收買」。多次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基於不能保障前線戰鬥力。例如同盟會曾依託法屬越南,在雲南、廣西邊境發動多次起義。當地清軍極腐敗、軍官貪污軍餉,士兵為了謀生甚至要為法國人打工修路。面對這個背景,革命黨人不做士兵思想工作,反而簡單粗暴花錢策反,宣揚帶槍投誠者給銀元一枚。這樣,有財政負擔之餘,也未必買到真正戰鬥力。
同盟會起義就是這樣,經常是少量革命派骨幹加上大多數「僱傭兵」來起事,只要糧餉接濟不上,戰況就會失控。好像1908年雲南河口起義,革命黨軍事領袖黃興,親率義軍進攻,結果行軍不到一里,手下大兵向天開槍,齊聲喊苦叫累,黃興再三撫慰也沒用,無奈折回痛失戰機。
另一方面,同盟會領導人總寄希望於一擊佔領中心城市,打倒清政府,很少認真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於是,在武器、彈藥、糧餉方面,他們只能依賴國外支援。購買槍械彈藥需耗費大量資金,境外供應又不穩,一旦中斷戰局就會逆轉。有好幾次起義,都因缺乏軍火和後勤而瓦解。
缺乏穩固後方,基層士兵又互為表裡,成為孫中山革命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孫中山總結起義失敗教訓時,曾多次強調經濟的重要性,反覆說失敗「原因皆金錢不足」、「財政難題無從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