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案第111天|黎智英指香港可作為針對中國的「槓桿」 直播節目提及德澳加和美國結盟制華
2024年12月17日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與《蘋果日報》3間相關公司涉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周二(17日)進行第111天聆訊,續由黎智英第十九日作供。
庭上就2020年8月18日,黎智英與壹傳媒獨立非執董 Mark Clifford 及 Perry Link 的「Livechat」訪談當中,講述自己8月10至12日被逮捕經歷,黎稱「我沒有被手銬嚇倒或侮辱⋯⋯我戴著手銬,只是為了表明這是我們正面對的政權。」黎在庭上否認上述言論要煽動對中國政府或香港政府的仇恨,黎說只是陳述事實,想說的是對自己來說這種對待是不可想像。
就訪談節目中的言論,黎稱「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國際社會)認為,香港是對抗中國價值的槓桿,或是透過支持香港來表達其價值的渠道。」黎在庭上表示,香港與中國的文化存在根本差異,香港較貼近國際社會,因而香港可以成為針對中國的「槓桿」,這體現在當時的社會運動中。黎智英強調,他當時僅指出中港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澄清並非指國際社會運用香港作為槓桿,而是國際社會看到中港價值差異時,香港自然成為了槓桿。
辯方在庭上指出,黎智英曾經說過「德國、澳洲、加拿大同美國聯合,形成針對中國嘅槓桿。」黎智英同意。辯方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0年7月14日簽署第13936行政命令,聲稱制裁11名中港官員。黎曾提及德國、加拿大、澳洲等等,投入到美國政策。黎指起初中美兩大強國鬥爭,德國、澳洲和加拿大等國家知道自己無力單獨對抗中國如此大國,亦逐漸加入美國戰線,與美國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可以發揮槓桿作用。
法官社麗冰指訪談中,黎智英曾呼籲國際社會應該改變中國,黎解釋他指的「改變中國」,意指中國的價值要「融入」世界的價值。並非指中國要完全放棄其價值,但融入時總會有「給予和接受」(give and take)的情況。法官杜麗冰追問,說黎在節目中並非這樣說,指黎智英要改變中國,否則中國「將會改變我們」,黎說因為訪問比較突然,所以沒法說明細節。
在周一的第110天聆訊當中,庭上展示出黎智英Twitter貼美國制裁香港官員消息,黎智英表示當時立法會選舉主任DQ候選人,應被美國加入制裁名單,但否認發帖請求制裁。另外在直播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中,提及用「創新」方式抗爭。黎智英庭上說,示威者不能激進或直接對質,認為必須非常靈活、創新、堅持。被觀眾問及美國或其他國家可以做甚麼幫香港,黎要求為香港發聲,黎在庭上表示,「支持」不一定是制裁,但制裁是「支持」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