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歷史長河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清代火鍋深受乾隆慈禧歡迎 學者曾高呼「戒火鍋」

2024年12月09日 10:00

天氣轉冷,又是火鍋放題的時候了。

火鍋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西周,不過目前可考的紀錄以清代為主。也許與清代發源於東北苦寒之地有關,清代火鍋已經十分盛行。而且不僅在民間盛行,還是著名的宮廷菜肴,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皆十分喜愛。而康熙及乾隆曾在暢春園、乾清宮等地舉辦過「千叟宴」,招待千多位老人一起享用火鍋,成為一時佳話。時至今日,一些火鍋店還是以清代造形的鍋具為主。

更多相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代火鍋的盛行,可在關於清代文獻作品中得到記載。民國時人徐珂根據清人、近人的文集、筆記、札記、報章、説部編成的《清稗類鈔》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另外是清朝著名學者袁枚的作品《隨園食單》有<戒火鍋>篇︰「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簡單來說,是作者認為「火鍋」把各種食材一併處理,未能發揮各種食材的特性,雖然答案見仁見智,但從另一面反映當時火鍋的盛行。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清‧袁枚撰寫的《隨園食單》(網上圖片)

上文提到火鍋在清宮大受歡迎,目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傳世的火鍋具有四款之多,造形各異,可考的年代為咸豐及光緒年間之作,分別為銀壽字火鍋、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錫方形一品鍋及粉彩火鍋。當中除了粉彩火鍋欠缺詳細的資料外,其餘三個火鍋具皆有其背後的故事在內。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等放入沸水中可以煮熟。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銀壽字火鍋屬第二種即鍋中帶爐型,高30cm、直徑32cm,考證為清光緒年間。之所以名為銀壽字,一是它採用銀質製成,設有鍋、蓋、煙囪及閉火蓋四個部份,而且鍋內帶爐,可用於燒炭。壽字見於火鍋的閉火蓋上,雕有鏤空「卐」字紋,鍋體滿布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等,寓意「福壽萬年」之意。學者認為此鍋做工精細稱得上是造型完美,用料講究,應為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火鍋。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因為所用工藝而名為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屬於晚清時間作品,高19cm、口徑21cm及足徑15cm。火鍋為菱花式,圈足,上附鏨刻鎏金的提手和螭耳。通體在藍色地上飾各色的團花紋,有黃、紅、蘭、白等,團花三三倆倆,疏密自然,散佈周身。銅本身具備良好的導熱性能,自然成為火鍋具的最佳原材料。而琺瑯工藝以銅為胎體,以琺瑯做裝飾,是製作火鍋的不二選材。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錫方形一品鍋外觀上不算突出,但該件錫制一品鍋已包括碗、碟、蓋、座等共25件組合在內十分豐富。目前僅知屬於清代出品,高30cm,口邊長34cm。鍋的形狀成正方形,內有5個錫碗,每個碗均配鏨刻花卉圖案的蓋,碗下設有酒精碗。鍋身設有4個插孔,並配有4個支架,將支架插入孔中即可以承接雕刻花卉的小盤。鍋身周邊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底部有4個象鼻形鍋架支腿,支撐鍋的整體;鍋蓋上有塑造的獅子為紐,形象生動。整體構造巧妙,造型美觀大方,製作工藝精良,屬於珍品級文物。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咸豐間粉彩火鍋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從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多款精美火鍋具,加上當時文獻的記載來看,可見在清代火鍋不但在民間及宮廷皆十分盛行,而且十分講究,這一風氣也流傳至今,成為中國人流行的美食。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章帝不欲「作捨道邊」 只命曹褒重制禮樂

2024年12月23日 20:00

「作捨道邊」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詩經・小雅・小旻》中的「如彼築室於道謀,是用不潰於成。」但它最廣為知的典故應是出自於南朝宋範曄所寫的《後漢書》,當中的《曹褒傳》有言:「諺言:『作捨道邊,三年不成。』」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曹褒的大儒。因為他的父親曹充修習慶氏《禮記》,因此曹褒自小也跟隨父親一同研究禮儀學問,漸漸也養成博雅疏通的性子。在研究禮儀制度時,曹褒常常會不自覺地感嘆朝廷制度不完備,然後晝夜不眠地尋求完善方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憑着這份堅定不移的學習之心,曹褒很快就得到朝廷的賞識,並出任圉縣縣令。在管治期間,他以禮儀道德教化民眾,讓百姓知禮守法。不用多久,圉縣盜賊絕跡,人們安居樂業。然而有一年,有五個小偷在圉縣作案時被捕。由於太守馬嚴非常痛恨偷盜行徑,所以暗示曹褒應馬上判小偷們死刑。可是,曹褒不應,甚至搖頭反抗道:「偷盜可恥,卻罪不至死。如果為了迎合您而殺掉不該殺的人,那麼是違反了我的處世之道。哪怕我因此而受到處罰,我也不會感到不憤。」後來,因為曹褒違抗上司命令,而被罷免了官職。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雖然曹褒被降為功曹,但因為漢章帝有意重制禮樂,所以便把曹褒徵召為博士。成為博士後,曹褒也不負眾望,一直上書章帝,向他陳述重制禮樂的意義,以及如何使之完善。久而久之,章帝也被曹褒一腔熱情所感動,便把他升為侍中,也即是皇帝身邊的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改制禮儀一事也被提上議程。有次,漢章帝向斑固查詢改制禮儀一事,班固心知皇上極為重視此事,也不敢馬虎地說:「皇上,改制一事事關重大。京城裡儒士眾多,應多與他們共商得失。」沒想到,章帝擺擺手說:「常言道:『在大道邊蓋房子,三年也蓋不起來。』也就是說人多嘴雜,容易意見不一,這樣一來改制一事只會遙遙無期。你看!當年堯帝制定規章,還不是夔一個人就辦好了嗎!」語音剛落,漢章帝就想起自己身邊的曹褒對歷朝禮儀十分有研究,所以他立即下詔,把改制一事交託給曹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曹褒接受任務後,便着手撰寫文章。最後,曹褒依據經典,一口氣寫了文章一百五十篇,從天子到庶民的冠禮、婚禮、吉凶、生祭都有所涉及。章帝考慮到曹褒所修訂《漢儀》可能引起眾議,於是直接接納,並不再允許相關官吏進行審查。

後人從這個故事中取出「作捨道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即比喻人各有各的說法,難以成事。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