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御史大夫郗慮為了討好曹操,寫了一封舉報信,指控孔融「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曹操得到這份信後大為欣喜,因為他早就對孔融有所不滿。現在有人遞上了刀子,曹操也沒有絲毫猶豫,當場下令處死孔融,並將其家人一並處決。因此,曾經留下「孔融讓梨」這一千古美談的孔融,在時年56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孔融被殺後,曹操還命人闖進他的家中,大肆抓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盡管整個家族哀聲載道,孔融的兩個兒子孔懷玉和孔懷谷卻十分鎮靜。他們甚至一邊下棋,一邊大笑,安然無恙,毫無驚慌之意。要知道,當時的孔懷玉和孔懷谷只有八九歲,如此年幼,已經明白了死亡的可怕,卻仍然能如此淡定,可謂十分不同尋常。
曹操手下負責抓捕的軍吏曾詢問兩個孩子為什麼不害怕,孔懷玉脫口而出:「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意思是,傾覆的鳥巢之下,怎麼可能會有完好無損的鳥蛋呢?家都被端了,人的命運還能好到哪裡去呢?既然已經這樣了,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孔懷玉的聰明並沒有挽回他的性命,最終他和自己的兄弟孔懷谷一同死在了曹操的刀下。然而,雖然孔懷玉身死,但他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卻流傳千古,其影響甚至不亞於他父親孔融讓梨的典故。
孔融和孔懷玉並不是三國歷史的主要人物。但令人驚奇的是,孔融讓梨之時只有四歲,孔懷玉死時也只有九歲,那麼孔家為何能夠出現這麼多的「神童」呢?但即使出現了這麼多的神童,為什麼仍然難以逃脫滅門的慘案呢?孔融一家背後又隱藏著哪些故事呢?
剛正不阿的孔融
孔融的家鄉位於今天的山東曲阜,他本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自漢朝開始,國家便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孔家也得到了聖恩。從孔融的七世祖孔霸開始,就成為了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地位崇高。即使到了東漢末年,天下禮崩樂壞,孔融的父親孔宙也擔任太山都尉,家族地位顯赫。
孔融從小就有著著名的「讓梨」事跡,再加上他的出身背景,按照常理來講,他在亂世的三國時期可謂是一位傑出的人物。然而,孔子的血脈對於孔融而言既是機遇,也是災難。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禮法可以說就是孔家的家學。孔融從小就將禮法視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於任何不符合禮法的事情,總是當面指出,不給任何人留情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很少有人會遵守禮法。然而,孔融卻絲毫不改自己的習慣,仍然每天指責這個,斥責那個。因此,盡管他名聲很大,但他的人緣並不好。
孔融為官清正,剛直不阿,這一點倒也談不上是缺點。在他的青年時期,司徒楊賜曾經征召孔融到長安擔任司徒掾屬,負責調查朝廷裡的貪污腐敗現像。孔融在這份官職上盡心盡力,上任沒多久便出具了一份檢舉材料,把當時的貪官大宦一網打盡。可是,盡管孔融提供了這些材料,朝中的官員們看到名單後卻嚇了一跳。由於不敢得罪這些宦官,這件事最終無疾而終。或許是厭倦了朝中的黑暗現實,後來孔融便辭官在家,不再理會政事。
由於敢於說真話,孔融之後還先後得罪了大將軍何進、董卓和曹操。畢竟,這幾個人都是名震天下的大權臣,事情你都做了,難道還不准別人說嗎?有趣的是,礙於孔融的名氣,這幾個權臣都沒有下毒手殺害他,只有董卓出於復仇的目的,把他調到了黃巾軍肆虐的北海國,擔任丞相,並想要借助黃巾軍的力量殺死孔融。
來到北海國之後,孔融前期干得還算不錯,辦學教化百姓,吸引了不少黃巾軍棄暗投明。可惜的是,孔融在軍事上不太擅長,與黃巾軍的幾次交戰中,接連損兵折將。幸好,孔融之前曾經資助過太史慈,危急時刻,太史慈挺身而出,保護了孔融的性命。再加上此時孔融向劉備求救,才算解除了北海當地黃巾的肆虐。
疏於政務,眼高手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融雖然有短板也有長處,這是不可否認的。然而,在接下來的幾件事中,孔融的舉動卻讓人大跌眼鏡。
當時的天下已經進入到了諸侯並起的階段,孔融所在的北海國,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成為了一方勢力。在這個亂世之中,要麼匡扶漢室,要麼角逐中原,孔融應該選擇其中之一。但孔融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酸文人的階段。雖然他是依靠劉備才算穩住腳跟,但他本身看不起劉備這樣的武夫。此外,孔融身邊的人大多是王子法、劉孔慈這樣能言善辯但卻沒有真本事的人。面對地方上的那些貪官污吏、地痞流氓,孔融幾乎束手無策,用現代話來說:他所在的北海國行政效率極低。
雖然孔融本事不多,但他的脾氣卻很大。有一次,孔融因為當地的稅收數目不對,居然一口氣斬殺了五個督郵。要知道,哪怕是張飛在暴怒之下,也僅僅是鞭打了一個督郵。孔融的行事之荒誕,可見一斑。
孔融還非常崇尚「忠孝」。有一次,孔融麾下的左丞祖認為孔融無法治理國家,提議讓他歸順曹操或袁紹。但孔融聽了大怒,認為左丞祖不忠於漢室,於是當場處斬他。還有一次,孔融在路邊遇到有人哭墳,懷疑對方哭得不真實,便斷定對方不孝,然後殺死了他。孔融對忠孝的執著,已經到了近乎魔怔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孔融當然不可能治理好自己所在的北海國。因此,公元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率軍攻打北海。經過幾個月的戰鬥,孔融的軍隊已經退縮到城內,只剩下不到幾百人。但此時的孔融依然沉迷於讀書和享樂,對城外的戰爭毫不理會。
直到那個晚上,袁軍攻破了城池,他才拋下妻兒老小,匆忙逃跑,之後投奔了他一直看不起的曹操。即使是寄人籬下,孔融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在曹操的帳下,他曾經推薦禰衡入官。最初,曹操是欣然接受的,但沒想到禰衡剛見到曹操就痛斥了他。
曹操並沒有動手殺他,而是派遣禰衡出使劉表,試圖借助劉表之手除掉孔融。然而,劉表並不傻,轉頭又讓禰衡去出使江夏太守黃祖。最終,禰衡死在了黃祖之手,享年二十六歲。
禰衡與其說是死在黃祖手上,倒不如說是死在了孔融手上。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孔融對他的支持和狂妄的鼓勵,禰衡大概還是一個悠閑自在的憤青,一輩子不會和曹操、劉表等人打交道。但孔融的出現,給了禰衡一個假像,讓他認為自己的「狂妄」是正確的,是能夠拯救天下的正道,因此才會發生之後的一系列事情。
曹操對孔融一開始還是不錯的。曾經派孔融持節去袁紹勢力的首都鄴城,以天子之口,封袁紹為大將軍。曹操這麼做的意圖很明顯,之前孔融的妻兒子女被袁紹抓走,曹操趁著這個機會可以通過封官的方式讓孔融把家人都要回來。但孔融對曹操的善意沒有過多表示,反而在曹魏政權逐漸壯大之際,愈發地看曹操不順眼。
挑釁曹操,身死許昌
公元204年,曹操攻占了袁紹的首都鄴城,大肆擄掠袁家的婦女,並將袁熙的妻子甄姬賞賜給了曹丕。孔融看到這一幕,曾經冷嘲熱諷道:「這就像是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糧食產量較低的情況下,曹操曾經想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禁酒令,但孔融卻以飲酒是古之習俗為由,挺身反駁。曹操說有飲酒亡國的案例,孔融則列舉了一大批因好色而亡國的案例,並表示禁酒不如禁婚姻。眾所周知,曹操尤其喜歡人妻,本就是一個好色之徒,孔融的這句話可以說是直接揭露了曹操的老底。
公元207年,曹操率軍北征烏桓,為了鼓舞士氣,曹操想給此次出征想一個好借口。此時的孔融仍然站出來,諷刺道:「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並案也。」意思是:既然沒有攻伐的借口,那我現在給你想兩個,以前的肅慎人沒有向中原進貢「楛矢」,這能算一個,丁零人還曾在蘇武放牧時偷過蘇武的羊,這也算一個,你就用這兩個借口打去吧。
原本這件事和孔融也沒什麼關系,畢竟孔融頂多也就是維護一下禮法,反對一下諸侯紛爭,沒有理由為烏桓這種長城外的游牧民族說話。可以說,此時的孔融早已經從為了禮法而討伐曹操,進化成了為了討伐曹操而討伐曹操。只要曹操說話,孔融就絕對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沒有任何理由。
曹操本就生性多疑,對於任何人,到了這個時候都應該掉腦袋了,唯獨孔融的腦袋仍然好好地擺在肩膀上,這主要是因為他的祖先孔夫子的緣故。作為孔夫子的後人,孔融如果沒有犯切實的錯誤,誰都殺不了他。真正讓曹操下定決心殺孔融的,源自於兩件事。
第一件是托古改制風波。曹操曾希望借托古改制之名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然而孔融卻順水推舟,提出既然要改,那就大改,實行王畿制度,國都一千裡之內不分封諸侯,讓曹操滾出許昌,遠離政治中心。
第二件事是孔融與東吳使節交往過密。當時曹操正准備南下伐吳,孔融的這一舉動讓他心生懷疑,認為孔融一定會在自己離開朝廷以後煽風點火。可以說,此時的孔融已經成為曹操顛覆漢室最大的絆腳石,曹操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而就在這時,御史大夫郗慮成為了曹操殺掉孔融的具體執行者。郗慮的師傅是鄭玄,而鄭玄又和孔融是莫逆之交。按照常理,郗慮應該和孔融關系不錯,要叫對方一聲師叔。然而,孔融總是對郗慮擺出一副前輩的傲慢姿態,處處看不起,把對方當成馬仔小弟。
有一次,孔融和漢獻帝聊天時,恰好郗慮也站在身邊,孔融指著他說:「郗慮這個人,只適合搞學術,讓他從官掌權有點過了。」聽完這句話,郗慮再也忍受不住了,多年來積壓的怒氣一下子爆發出來:「既然我不適合掌權,那請問你的北海國現在在哪?」
治理北海國,是孔融抹不掉的污點,可以說,兵不血刃從諸侯大哥變成臣子小弟,整個天下就他一個,郗慮拿這件事來說,就是在扇孔融的臉。隨後,孔融當著漢獻帝的面和郗慮大吵一架,不歡而散。
郗慮和孔融的矛盾被曹操知道後,曹操十分驚喜。要知道,郗慮嚴格意義上來講是漢室的人。如果由他來出面指責孔融,那麼名義上的合理性就會更強。於是曹操便找上了郗慮,共同策劃了除掉孔融的計劃。最終,在公元208年,以「招合徒眾」、「謗訕朝廷」等罪名將孔融殺死,連同孔融的家人一起受到懲罰。就這樣,延續700多年的孔家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
孔融的死,固然有曹操個人權欲熏心的影響,但也有孔融眼高手低的問題。唯獨可憐的是他的兩個孩子,年僅九歲就說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千古名句。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