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非營利組織「全球主題娛樂協會」(TEA)與AECOM國際諮詢機構近日聯合發布了《2023年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全球主要景點遊客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前20大博物館遊客量總共9976.3萬,同比增長65.9%。
2023年遊覽量排名第一的博物館是法國羅浮宮,達886萬人次的遊覽量;梵蒂岡博物館以676.5萬人次居第二,而中國國家博物館則以675.7萬人次居第三,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以582.1萬遊覽量和568.9萬遊覽量分列第四和第五名。
中國國家博物館
遊客數量排名前20的博物館,中國佔7個, 分別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第7)、南京博物院(第8)、蘇州博物館(第10)、湖南博物院(第13)、湖北省博物館(第14)和廣東省博物館(第16)。
中國科學技術館
南京博物院
AECOM官網指,亞洲尤其是中國越來越重視並鼓勵博物館的發展,導致中國博物館在全球前20大博物館名單中,佔據了更大比例。報告又提到,在亞洲,遊客遊覽量的增長主要受益於中國,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出台,推動了新博物館的快速發展。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張鵬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稱,中國政府對文化發展和博物館建設非常重視,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提升了博物館的服務質量和參觀體驗。
據統計,2023年,中國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90%以上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張鵬說,中國的博物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藏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後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國寶級文物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對遊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中國文化報社文物博物館研究方面研究員崔波認為,中國博物館在遊客總量躋身世界前列,說明中國的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和教育體驗,讓人們願意走進博物館,這也引發了近年來的「博物館熱」。
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員劉征認為,博物館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其次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AI等技術手段被應用到博物館的策展方面,創新的展覽方式和互動體驗,提高了展覽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張鵬表示,博物館通過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講座,增強了公眾的參與度,文旅融合的發展,也讓博物館成為旅遊業重要組成部分,逛博物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打卡」目標。
今年進入暑期旅遊旺季後,國內的「博物館熱」現象更顯得火熱,熱門場館「一票難求」、展櫃前「人山人海」,成為社交平台上熱門話題,是對博物館承載能力的考驗。
為此,全國多家文博機構更增設了夜場展覽和活動。如國家自然博物館8月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博物館之夜」;上海天文館則推出了「邂逅星空」的夜間觀測活動,使夜場和日間博物館的特色有所區分;杭州的浙江自然歷史博物館則在暑期將一個310平方米的空間改造成24小時開放的文化空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物館館長陳履生表示,分散參觀高峰期開館也是提高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國外的博物館夜場活動形式更豐富,並不拘泥於文物遺產主題,還會舉辦演奏會等多樣文化活動,將博物館的功能發展成「文化場所」。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文博機構幾乎全都在統一時間段內開館和閉館,創新運營模式、加大利用博物館內的公共空間,將勢在必行。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科院博士張先生至今仍會在夢中驚醒,那片暗藏殺機的園區,那些被囚禁的面孔,彷彿一座看不見盡頭的迷宮。妙瓦底,這個讓無數人魂斷異鄉的罪惡之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手段,編織著一張更加細密的陷阱。
張先生。
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聯繫採訪了妙瓦底電詐幸存者、仍在緬失踪者的家屬,並對話長期研究緬甸電詐問題的學者。「再也不想重新經歷一遍。但直到現在,偶爾做夢還會夢到一些片段。」當回憶起被騙去妙瓦底地區某園區的遭遇時,幸存者、中科院博士張先生這樣說。
2022年,因家人和女友罹患重病,爲籌集手術費,張先生辭去了國內月均5000元薪水的研究員職位,在網上找到一家「中介公司」,該公司爲他介紹了一份聲稱在新加坡做翻譯的工作,隨後他作爲「猪仔」被騙至妙瓦底。
張先生在那裏經歷了一年噩夢般的生活,每天被迫工作18個小時,工作內容是僞裝成亞洲女性,通過網絡聊天對北美地區的男性進行詐騙。從他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看到跨境電詐犯罪中的層層「套路」。
張先生被騙去的園區與泰國僅一條莫艾河之隔,與緬北地區相隔甚遠。在對張先生行騙的過程中,所謂「中介公司」也一直强調工作地點在新加坡、臨時工作地點是泰國分公司,全程對「緬甸」避而不談,大大降低了被騙人的警惕心。
此外,在行騙過程中,「中介公司」也會把整套戲「做足」。張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時,對方要求提供畢業證、英語水平證書、簡歷、三甲醫院的體檢報告、無犯罪記錄等,他們還給我發了一份工作邀請函,甚至出國的機票都是他們給我買的。看起來比較專業,也就信了。」
事實上,被騙到妙瓦底的人一開始都是想逃出去的,但經過嘗試後才發現,想要逃出去難如登天,也冒著很大的風險。
「兩個人把我按在地上,然後拿直徑10厘米粗的一根削圓的木棍打我的屁股、大腿,最後打得下半身都變成黑色,完全腫脹起來,打得我精神恍惚,站都站不穩。」張先生回憶起他在園區遭到毒打和監禁的經歷。
據稱,張先生被關的地方就是用鋼管焊接而成的籠子,裏面關著十多個人,他們有的是因爲嘗試逃跑,有的是因爲泄密,還有的是因爲偷懶。他們的手被銬在鋼管上,每天罰站十多個小時。
「媒體報道後,對方就特別客氣。」張先生說,他被騙的事情在國內社交媒體上發酵之前,園區的人每天只給他一頓飯吃,而有關他的新聞受到園區「領導」關注後,出於擔心和害怕,他們每天準時給張先生送飯,最終决定把他放回國。
2023年9月,在多方努力下,張先生被解救回國。回國後,張先生在網上分享了他的經歷,以警告他人避免落入類似的陷阱。
像張先生這樣被誘騙至緬甸的受害者還有很多。自2023年9月以來,針對緬北涉中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公安部部署推進邊境警務執法合作,開展了一系列行動,截至2024年11月已累計抓獲5.3萬餘名中國籍涉詐犯罪嫌疑人,臨近中國邊境的緬北地區規模化電詐園區全部被鏟除。但在緬北當陽、萬海,以及妙瓦底等地仍存在一些小型園區,其中有不少中國人受困。
妙瓦底電詐園區。
王星獲救後不久,在一個緬甸被困人員家屬互助群內,174位被困者的家屬在在綫文檔中填寫了被困人員信息,該文檔隨後被分享至社交媒體平台,引發廣泛關注。目前,參與文檔信息統計的總人數已突破1500人,並仍在上升。
根據文檔信息,這些失踪者以17-35歲男子爲主,也有少數女性。他們的失聯時間短則數月,長則3年。他們疑似被誘拐的路綫主要有兩條:一是從雲南出境被帶入緬北地區,二是赴泰國輾轉被帶到緬東妙瓦底等地區。
《環球時報》記者在這個有近500名成員的互助群中看到,每天都有數千條信息涌入,群中家屬有母親、有弟弟、有妻子、有兒子,他們生怕錯過一條信息或一個電話,夜以繼日盼望親人歸來,在艱難的等待中彼此扶持、相互鼓勵。
家屬白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去年8月從雲南入境緬甸參加「朋友推薦的考察項目」後在中緬邊境失聯。兩周後,他通過秘密方式發回求救信號,當時顯示他被困於緬東撣邦萬海「三正集團」。
據他發回的信息,他每天在園區工作約17個小時,被要求完成一個月10萬元的業績,完不成工作量就要受到體罰和毒打。據稱,他已被打斷多根手指,只留下了幾根用來打字。
白先生的兒子說,他的個人物品已全部被焚燒或沒收,工作手機的攝像頭已被拆掉,園區內採用高科技手段導致手機定位不准,他最新傳回的定位大概在緬北猛能,但是否準確無從驗證。受騙者不得打聽關於園區運營和管理人員的消息,甚至還會被教唆吸食毒品。
據白先生的兒子透露,他入境後被不同車輛轉運,並被要求和其他受騙者拍照錄像承認「自願入緬」。隨後,「蛇頭」將照片發到園區老闆群裏,受騙者被挑選分配到不同園區。去年10月,園區聽聞整治行動的風聲後,連夜將人員轉移至猛能,轉移時每人都戴著手銬被塞在卡車裏。白先生說:「電詐團夥不停地在打『游擊戰』。」
網上流傳著一則廣告,內容是妙瓦底「輝煌集團」園區面向「蛇頭」招收「員工」,上面寫道:「普通人10萬元,打字快的12萬元,20-30歲之間。」
「這些園區老闆支付了『蛇頭』偷渡和販賣的費用,相當於你一進園區就已經欠了老闆10多萬元。」白先生告訴記者,有的受騙者家屬花了30多萬元贖回了親人,但白先生沒有足够的錢。隨著園區誘騙人員難度增加,贖金也逐漸漲到了40萬至50萬元。
爲儘快凑到贖金,白先生同時打著兩份工,工作之餘還學習緬甸電詐園區的套路、地形分布和主要的「操盤手」,希望借助各種信息和力量早日救出兒子。
家屬戴女士最初接到《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請求時,表現出警惕的態度。直到記者發送了身份證件,她才卸下戒備。她說,尋親過程中很多家屬都遇到過「騙子」,有家屬爲救人慌不擇路,又被騙走幾十萬元,受到二次重創。
去年9月25日,戴女士收到弟弟的信息稱要借款5000元,她在轉帳後詢問弟弟國慶節是否回家,對方却說要留在杭州工作——這也成了弟弟失踪前和家人的最後一次聯繫。9月30日,弟弟從杭州前往西雙版納,隨後失聯,其手機信號最後出現的地點是緬甸佤邦。
據戴女士講述,弟弟一直有個「網紅夢」,對直播行業充滿熱情。弟弟爲打賞一名女主播曾借過網貸,目前該主播的賬號已注銷。戴女士懷疑弟弟被誘騙或許和這筆「網貸」有關聯。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發布2023年《法治藍皮書》顯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爲最受民衆關注的犯罪類型,而電詐話務窩點80%在境外。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鮑志鵬長期關注緬甸電詐問題。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23年中方與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開展了一系列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聯合執法行動後,取得的成效顯著,電詐高發勢頭已被逆轉,犯罪案件數量大幅下降。但當下,緬北地區果敢、佤邦、撣邦第四特區的電詐集團開始向緬內陸、泰緬邊境甚至中東轉移。妙瓦底一些園區仍在擴大規模,一些電詐集團還向泰、柬等國偏遠地區回流。
有觀點認爲,妙瓦底可能演變爲「第二個緬北」。對此,雲南財經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簡琨益向記者解釋稱,首先,相比緬北,妙瓦底交通網絡更加發達,軍事實力更强,犯罪園區規模更大、管理更嚴密。其次,妙瓦底的武裝力量國際背景複雜,與東南亞很多犯罪組織都有勾結,多國犯罪集團聯動,這是在緬北很少見的新犯罪趨勢。最後,妙瓦底遠離我國邊境,在地理位置上和文化上都比緬北隔絕性更强。這些都爲打擊犯罪及營救被害人帶來更大困難。
除犯罪地點遷移外,鮑志鵬認爲,電詐集團的犯罪手法、目標等都呈現出新特點:
一是犯罪手段日益隱蔽。電詐集團不斷翻新犯罪脚本,從過去「撒大網」的方式轉向針對特定人群的定制話術,從過去以實施大金額犯罪爲主轉向實施中小金額犯罪。在相關國家實施斷網的情况下,部分犯罪集團甚至會使用「星鏈」設備。
二是犯罪目標日益國際化。近些年,東南亞地區電信犯罪呈現「落地生根」之勢。電詐集團開始將目標擴展到其他國家公民,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臉書、X平台、LINE等境外民衆常用的社交平台尋找目標。除中國籍人員外,還出現了俄羅斯、蒙古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公民被誘騙至妙瓦底等地區從事電詐的情况。
據鮑志鵬介紹,電詐犯罪通常有著完善的「産業鏈」,包含洗錢的「水房」、運送現金的「車手」、負責網絡博彩推廣的「狗推」等各個環節,再加上提供銀行卡、電話卡等犯罪物料的幫信犯罪成員,犯罪團夥規模十分龐大。儘管近年來大批涉詐人員被遣返,但其中很多都屬於幫信罪成員,不少電詐集團首要人物仍被當地庇護網絡保護,能在執法行動前獲知消息「跑路」,至今逍遙法外。
簡琨益對記者表示,反詐宣傳除了重視「量」,也要重視「質」,要不斷調整宣傳內容,以應對犯罪變化趨勢。一方面,需要加强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涉外法治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治理創新;另一方面,要重視執法技術的智能化。網絡犯罪要靠網絡治理,要比犯罪組織先一步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電詐犯罪相關信息進行監控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