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唐代是否真的以「肥」為美?女俑給出了答案

歷史長河

唐代是否真的以「肥」為美?女俑給出了答案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唐代是否真的以「肥」為美?女俑給出了答案

2024年03月11日 10:00

說到唐代,不少人的印象是唐代人「重口味」,流行「以胖為美」。這從唐代流傳至今的不少繪畫、雕塑、陶俑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得到印證。這種美又以「豐腴富態,擁容華貴」為表現。但事實如此嗎?近來不少唐代出土的女俑,似在告訴真實的故事應該是這樣的。

「陶彩繪女舞俑」一對,正在表演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網上圖片)

「陶彩繪女舞俑」一對,正在表演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網上圖片)

在唐代初期,社會上還是繼續前朝「以瘦為美」的文化,這表現在出土的「陶彩繪女舞俑」及「畫彩女射俑」等。首先要說明的是,唐代舞蹈與音樂結合緊密,形成發達的娛樂事業,當時更特別是從中亞、西亞及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樂舞,成為新時尚。不僅在節日慶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貴之家外出郊遊也要帶上伎樂。在一款出土的「陶彩繪女舞俑」中,女舞俑身穿胡服,上穿翻領半袖衫,下著長裙,束腰,頭微側。兩臂一上舉,一下垂,雙腿一側伸,一屈曲,腰肢輕扭,翩翩起舞。從服飾與舞姿看,屬於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這種舞講求表演者瘦身,不然難以展現應有的美態。

更多相片
「陶彩繪女舞俑」一對,正在表演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網上圖片)

「陶彩繪女舞俑」一對,正在表演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網上圖片)

「陶彩繪持笙女俑」,長相相當於現在的「高瘦平」。陶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長裙。(網上圖片)

「陶彩繪持笙女俑」,長相相當於現在的「高瘦平」。陶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長裙。(網上圖片)

「畫彩女射俑」。女俑身穿翻領窄袖衣,雙手作持弓射獵狀。(網上圖片)

「畫彩女射俑」。女俑身穿翻領窄袖衣,雙手作持弓射獵狀。(網上圖片)

「三彩彩繪仕女俑」。女俑衣裙展現唐初女裝祟尚緊身窄小的潮流。(資料圖片)

「三彩彩繪仕女俑」。女俑衣裙展現唐初女裝祟尚緊身窄小的潮流。(資料圖片)

唐天寶年間的仕女俑。可見頭梳高髻,體型豐滿。(資料圖片)

唐天寶年間的仕女俑。可見頭梳高髻,體型豐滿。(資料圖片)

《簪花仕女圖》(局部)。此畫成於盛唐年間,圖中的貴族婦女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相比在旁的待女顯得很瘦。(網上圖片)

《簪花仕女圖》(局部)。此畫成於盛唐年間,圖中的貴族婦女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相比在旁的待女顯得很瘦。(網上圖片)

敦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是天寶十二載(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樂庭瓌的妻子,也是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之美。(網上圖片)

敦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是天寶十二載(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樂庭瓌的妻子,也是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之美。(網上圖片)

「陶彩繪持笙女俑」,長相相當於現在的「高瘦平」。陶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長裙。(網上圖片)

「陶彩繪持笙女俑」,長相相當於現在的「高瘦平」。陶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長裙。(網上圖片)

「軟舞」的流行,還可以從「軟舞」在當時的地位得見。與女舞俑同時出土的還有樂俑5件。其中立者3件,分持琵琶、排簫、笙;坐者2件,分持鈸、腰鼓。身份仿史籍中所稱的立部伎與坐部伎。立部伎與坐部伎同時出現,在唐代考古中尚屬罕見,它表明此組樂舞俑具有很高的等級。同時也說明,在高水準的樂舞表演中,軟舞仍佔有相應的位置。

「畫彩女射俑」。女俑身穿翻領窄袖衣,雙手作持弓射獵狀。(網上圖片)

「畫彩女射俑」。女俑身穿翻領窄袖衣,雙手作持弓射獵狀。(網上圖片)

另一款要介紹的是「畫彩女射俑」。該女俑也是身穿胡服,把髮髻梳成「丫」形,身穿翻領窄袖衣,腰系帶,下著靴。頭偏向左,雙手作持弓射獵狀。唐朝社會風氣開放,許多從前只有男子才能從事的活動女子也紛紛參與,射獵便是其中之一。杜甫的《哀江頭》:「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齒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王建的《宮詞》:「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不僅宮中女子能射獵,民間女子也有不少能騎善射者,李昌夔之妻獨孤氏就有一支兩千人的女軍,穿清一色獵服,專門從事打獵活動。

「三彩彩繪仕女俑」。女俑衣裙展現唐初女裝祟尚緊身窄小的潮流。(資料圖片)

「三彩彩繪仕女俑」。女俑衣裙展現唐初女裝祟尚緊身窄小的潮流。(資料圖片)

至於唐代何時開始以「以胖為美」呢?這應該是唐中期以後,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的事情。唐代初期有「貞觀之治」,此後的高宗、武則天及唐玄宗初期皆用心治國,成功開始「開元盛世」後。杜甫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家的繁榮昌盛,百姓的豐衣足食,使唐代人具備了「以胖為美」的物質條件,無論男女得以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在國力強盛的前提下,唐代社會風氣開放,相容並蓄。

唐天寶年間的仕女俑。可見頭梳高髻,體型豐滿。(資料圖片)

唐天寶年間的仕女俑。可見頭梳高髻,體型豐滿。(資料圖片)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帝國,都城長安也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市,世界各國的文化在這裡交匯,而唐王朝則採取了海納百川的態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唐代女性所受到的束縛較之其他朝代要少得多,健康自然的女性之美也就可以無所顧忌地任意揮灑。

《簪花仕女圖》(局部)。此畫成於盛唐年間,圖中的貴族婦女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相比在旁的待女顯得很瘦。(網上圖片)

《簪花仕女圖》(局部)。此畫成於盛唐年間,圖中的貴族婦女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相比在旁的待女顯得很瘦。(網上圖片)

這一時期,女性的穿著打扮是中國歷代女性中最為大膽和性感的,這在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即可得到印證。圖中所畫的女子,雲鬢蓬鬆,頭戴碩大的折枝花朵,簪步搖釵,衣著輕簿的花紗外衣,另配輕紗彩繪的披帛,內衣半露,上有大撮暈纈花,袒胸露臂。這種性感的裝束也只有穿在「胖美人」的身上才顯得相得益彰。

敦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是天寶十二載(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樂庭瓌的妻子,也是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之美。(網上圖片)

敦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是天寶十二載(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樂庭瓌的妻子,也是表現出「豐腴富態,擁容華貴」之美。(網上圖片)

另外,李唐王朝的皇族本身還具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祟尚健康壯碩之美的影響,唐朝幾代君王都寵愛武則天、楊貴妃這樣豐腴富態、健康自然美女的欣賞。唐代碑刻上渾厚、圓潤的書法,畫卷裡儀態高貴、花蕾飽滿的牡丹花,墓葬雕塑中膘滿臂圓的駿馬等,無不體現了唐代人建立在強盛國力和開放文化基礎上的獨特審美觀。

由此可見,「以胖為美」應該是中唐時代經濟發達的表現,並以唐玄宗天寶年間最為明顯。隨著唐代國力在安史之亂後走向下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就意味著失去支持「以胖為美」的經濟條件,最終又回到五代十國及宋代傳統標準的審美觀。

往下看更多文章

立太子一事身不由己 劉邦晚年留下《鴻鵠歌》

2024年05月17日 10:00

漢高祖劉邦留下的作品以《大風歌》最為有名。《大風歌》表達對身後大漢帝國的前途表現擔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但皇帝要擔心的事情很許多,比如對於立誰人為太子一事,劉邦自感無力,見於晚年的《鴻鵠歌》。

現在先看《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鴻鵠歌》全文 (網上圖片)

《鴻鵠歌》全文 (網上圖片)

《鴻鵠歌》僅得寥寥四句,雖然比《大風歌》為多,但也見證了劉邦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此詩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羽翼豐滿的鴻鵠一飛沖天、無所困厄的壯闊景象,表明作者對換立太子一事的無能為力,顯露出他欣喜、無奈、痛苦、冷靜一系列情感交織的複雜心態。全詩採用暗喻手法,通體運用四言,傳達着作者難以直述的多重情懷。

話說劉邦與呂后可謂一對歡喜冤家,說白一點是利益組合。想當初呂后這位富家千家並不喜歡劉邦這窮郎,要是不是老爸因為劉邦有大富大貴之相兩人也不會在一起。在西漢立國後,劉邦很快便愛上了戚夫人,並且想立兩人所生之子劉如意為太子。

《鴻鵠歌》動漫作品 (網上圖片)

《鴻鵠歌》動漫作品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劉邦想改立劉如意為太子還與太子劉盈的能力有關。據《漢書•外戚傳》所載,漢高祖劉邦認為太子劉盈為人過於仁厚軟弱,性格不像他自己。相之劉如意性格與自己更為相似。戚夫人常常跟從高祖左右,也想讓高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因此日夜啼泣求告。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就想換立太子。但因呂后為人剛毅,採用了張良的計策,以聞名遐邇的賢人商山四皓(即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裏季和夏黃公)輔佐太子,使得高祖的想法未能實現。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着酒意擊築高歌,即作此歌以勸慰戚夫人。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示意圖 (網上圖片)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示意圖 (網上圖片)

第一句「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即以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劉盈。劉邦稱帝後,按傳統立呂后之子劉盈為太子。不過後來劉邦後悔了!更發現劉盈過於「仁弱」,擔心他難以繼承皇位。他很喜歡趙王劉如意,覺得劉如意很像他。但是,劉盈是「嫡出」,是呂后所生。劉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廢嫡立庶,是件大事;況且,呂后又是他的原配,曾經患難與共。他一時委決不下,多次徵求親近大臣的意見。但是,大臣中多數是劉邦的故交,和呂后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寵以外,絕沒有呂后那樣的政治能量。所以,包括留侯張良在內的一班老臣,都勸劉邦不要免去劉盈的太子地位。劉邦看到大臣們擁戴劉盈,認為他像鴻鵲,甚至「一舉千里」,那是受了矇騙。

「商山四皓」像 (網上圖片)

「商山四皓」像 (網上圖片)

第二句「羽翼已就,橫絕四海。」繼續說太子劉盈,劉邦仍被假像矇蔽着。呂后知道劉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貴」的千古不變之道:誰的兒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無上尊貴。於是她不遺餘力地進行了頻繁的幕後活動,求助於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張良幫助。最後,她就按張良的主意,讓劉盈去巴結當時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這四位是頂尖的世外高人。張良就讓四個老頭兒當太子的老師。「四皓」曾拒絕過劉邦的遨請,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卻同劉盈同車四遊,使劉邦誤以為劉盈有才能,孚眾望。

影視作品中的戚夫人 (網上圖片)

影視作品中的戚夫人 (網上圖片)

最後兩句「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面對戚夫人的哭泣,表達出自己愛莫能助、無可奈何的心情。劉邦病重以後,自知大限不遠,曾又一次和大臣們提到接班人問題。大臣們除了陳説利害以外,都對劉盈極口稱讚,使劉邦最終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頭。當他把這一情況告知戚夫人時,戚夫人十分悲傷,泣不成聲。劉邦寬慰她説:「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鴻鵠歌》,就是這樣一首憂心忡忡、情意綿綿的歌。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6月1日,劉邦帶著遺憾離世。劉邦雖然建立了大漢帝國,但這帝國風雨飄搖。外方有匈奴為患,國內諸侯勢大難以控制。不過最令劉邦頭痛的,還是戚夫人及其子劉如意的安危,因為呂后及太子劉盈已經羽翼豐滿如鴻鵠,一旦鴻鵠高飛便能「一舉千里」「橫絕四海」,無人能夠控制。

影視作品中的劉盈,也是日後的漢惠帝。(網上圖片)

影視作品中的劉盈,也是日後的漢惠帝。(網上圖片)

太子劉盈最終順利即位,是為漢惠帝,劉邦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呂后召趙王劉如意赴朝廷,欲謀殺之。周昌知呂后意,堅持護主,就多次推說趙王有疾,無法動身,讓呂后不能得逞。呂后於是先召周昌入長安,然後再召劉如意入長安,劉盈愛護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怕呂后把劉如意殺掉,便親自迎接劉如意,且跟劉如意形影不離,同吃同住,呂后數次欲殺劉如意,但每次都被劉盈阻止。

漢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劉盈出外打獵,劉如意年少,不能早起。呂后趁劉如意單獨在寢宮時,派人逼劉如意喝下毒酒,將劉如意毒死,年僅十四歲。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