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洛陽紙貴」《三都賦》 左思吐氣揚眉耀宗門

史空穿梭

「洛陽紙貴」《三都賦》 左思吐氣揚眉耀宗門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洛陽紙貴」《三都賦》 左思吐氣揚眉耀宗門

2024年03月11日 20:00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房玄齡所寫的《晉書》,在《左思傳》中有提及:「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作為西晉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左思在小時候卻是一點也不出彩。明明是出身在儒學世家,卻其貌不揚、不善言辭,一點也不像世人眼中的世家公子。就連父親看到他,也忍不住嘆氣道:「你啊!根本比不上我小時候啊!」左思本來就對自己學棋書畫樣樣不精而感到自卑,聽過父親的話後更是羞愧得低下了頭。從此以後,左思便把自己關在房中專心學習。因此,左思長大後便有了「不好交遊但辭章壯麗」的評價。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左思文才非凡,在他寫下辭藻華麗的《齊都賦》後,他便琢磨着要再寫一篇《三都賦》。恰巧當時左思一家打算搬到都城洛陽去,所以左思便決定去拜訪當時的著作郎張載,向他請教一番。在跟張載進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討後,左思就在大街小巷中東奔西走地,只為盡可能收集更多寫作的靈感。在創作《三都賦》的期間,左思家中的走廊、庭院放滿了資料,就連廁所都放著筆和紙,就怕自己不能隨時把思緒記錄下來。就這樣過了十年,左思終於寫成了《三都賦》。

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兩人皆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網上圖片)

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兩人皆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網上圖片)

文章寫好後,左思馬上就把文章送給文學家張華那。張華越讀越喜歡,甚至把文章分享給學者皇甫謐。皇甫謐讀後也大為讚賞,更是親自為文章作序。很快,《三都賦》便傳遍了整個洛陽,而讀過的人無一不被它的魅力所折服。有些人為了收藏這篇絕世佳作,便爭相傳閱抄寫。一時間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在短短數天內翻了好幾倍。

眼見左思的《三都賦》風行一時,同樣享有盛名的文學家陸機心中可謂酸得冒泡。畢竟他也曾萌生過撰寫《三都賦》的想法,只是沒想到會被左思捷足先登。可是當他細閱過左思的文章後,也不禁甘拜下風。也是這樣,左思憑借《三都賦》一夜成名,再也沒人看不起這位曾經「貌寢(醜)口訥(吃)」的名門公子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比喻某些著作廣泛流傳,盛行一時的意思。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穆與富人「杵臼之交」 獲對方資助讀書

2024年05月13日 20:00

形容不計貧賤的友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不妨考慮用成語「杵臼之交」。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祐傳》:「時公孫穆東遊太學,無糧,乃變服客傭,為祐憑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公孫穆,字文義,膠東人,家境貧寒,為人好學,住在山中苦讀。他自幼就鑽研《韓詩》《春秋左氏傳》等,學問精深,但他不願出仕,在東萊山一帶過着隱居生活,潛心求學。他讀書讀到一定階段,很想再求深造,到遊當時最高學府太學進修。

不過,想進太學讀書,需要很多錢,公孫穆家裏很窮,拿不出這筆巨大費用,正在焦急,忽然聽有人説:有一個富户吳祐,正想招僱一大批舂米工人。公孫穆一想,不如去做工賺點錢,將來再進太學也不遲。他便裝成工人模樣,前往應徵,掙點工錢來作遊學的路費。

這家主人叫吳祐,二十歲父親去世,家境也是困難的,還給人家放過豬。後來舉孝廉,當過長史、齊相、河間相,是個有學問、有正義感的官員。一天,吳祐巡視舂米的工地,見到這個工人,不像是做工的樣子,舉止斯文,問起原因,才知原來是一個飽學之士,和他相談起來,更是覺得公孫穆學問淵博,見解高妙,又驚又喜,兩人就在舂米房裏、杵臼之間交上了朋友。吳祐對公孫穆這種苦學精神,十分佩服,便慷慨地資助他人太學深造。

杵臼可將固體物質研磨成較細的粉末,常用於食物調理。(網上圖片)

杵臼可將固體物質研磨成較細的粉末,常用於食物調理。(網上圖片)

公沙穆入太學後,學問更上一層樓,名聲也越來越大,終於被推舉做官。史稱公沙穆在任期間,治績優異,深為弘農百姓所敬佩。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豫西一帶連降暴雨,洪水為害。由於公沙穆通曉氣象水文之學,預先安排百姓到高地躲避,結果成功避過洪水,被百姓尊若神明。

在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約束下,一個達官貴人能夠與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交朋友,實在是難能可貴、世所罕見,所以被人們頌為佳話,廣為流傳。成語「杵臼之交」告訴人們,交朋友不應以貧富貴賤為標準,而更應看重一個人的才識和品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