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諸葛亮「金蟬脫殼」 司馬懿中計後追悔莫及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諸葛亮「金蟬脫殼」 司馬懿中計後追悔莫及

2024年03月18日 20:00

「金蟬脫殼」這個成語乃古代兵書《三十六計》的二十一計,當中有言:「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而背後的典故可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去世,蜀軍急於撒軍回漢中時。

諸葛亮的北伐事業可以說是處處碰壁。哪怕他在五年間,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中原也未有一次成功,而多次連敗不僅讓漢軍心生氣餒,亦對諸葛亮本人的健康造成傷害。然而,諸葛亮仍不願意放棄。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諸葛亮硬是坐上了出征的車馬中。可是路途實在過於顛簸,以至於一路上諸葛亮吐血不止,一代名相終病死五丈原。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網上圖片)

不過料事如神的他似乎早預到自己事日無多,因此諸葛亮在臨終前把姜維叫到跟前。姜維掀起簾子,眼眸低垂,似乎強忍著傷感。諸葛亮無力地笑了笑,氣若遊絲地說道:「你⋯⋯過來吧⋯⋯」姜維那緊攥的拳頭泛起了數條青筋,只見他咬咬牙,強咽著淚水,一步步的往諸葛亮的位置走去。諸葛亮眼底露出欣慰的笑意,可是那抹笑意轉眼就被無盡的遺憾所取代。「我⋯⋯不可能見證漢軍的戰鬥的英姿了⋯⋯現在唯有迅速轉移主力軍隊才不會蒙受損失。接下來,你可要聽清楚怎麼辦⋯⋯」姜維深諳諸葛亮話中的弦外之音,可是他不忍心。當他正想搖頭拒絕時,諸葛亮一記眼神就把他的話堵在嗓子眼中,最後他只好低下頭,在牙齒中迸出一句:「臣遵命。」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終敵不過病魔逝世於五丈原。姜維聽從諸葛亮的吩咐,在他去世後封鎖了一切相關消息,並連忙帶著諸葛亮的靈柩開始祕密撒軍。當時蜀軍正與曹魏作戰,敵將首領司馬懿自然不會放過蜀軍任何風吹草動。在得知蜀軍正密謀退兵時,馬上就派軍追擊。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金蟬脫殼 (網上圖片)

在這之前,姜維命工匠模仿諸葛亮的樣子雕了一個木頭人,而木頭人的手里也拿著諸葛亮生前最愛用的羽毛扇。遙遠一看,姜維無可避免地看出了神,仿佛諸葛亮仍活著,意氣風盛地穩坐於車。不過僅需一瞬間,姜維便斂下心緒,冷靜地指揮著漢軍。一路上,姜維又派部下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假裝向魏軍發動進攻。眼見蜀軍步伐整齊劃一,軍神諸葛亮又指揮若定地指點軍陣,實在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向「詭計多端」,因此便懷疑這次退兵又是一個誘敵之計,故命令軍隊靜觀其變。姜維趁司馬懿猶豫的大好時機,立刻迅速轉移漢軍,並讓漢軍成功回到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去世一事後,就算想再派兵追擊蜀軍也已經來不及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金蟬脫殼」這個成語,其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會留下皮殼而走;後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穆與富人「杵臼之交」 獲對方資助讀書

2024年05月13日 20:00

形容不計貧賤的友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不妨考慮用成語「杵臼之交」。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吳祐傳》:「時公孫穆東遊太學,無糧,乃變服客傭,為祐憑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公孫穆,字文義,膠東人,家境貧寒,為人好學,住在山中苦讀。他自幼就鑽研《韓詩》《春秋左氏傳》等,學問精深,但他不願出仕,在東萊山一帶過着隱居生活,潛心求學。他讀書讀到一定階段,很想再求深造,到遊當時最高學府太學進修。

不過,想進太學讀書,需要很多錢,公孫穆家裏很窮,拿不出這筆巨大費用,正在焦急,忽然聽有人説:有一個富户吳祐,正想招僱一大批舂米工人。公孫穆一想,不如去做工賺點錢,將來再進太學也不遲。他便裝成工人模樣,前往應徵,掙點工錢來作遊學的路費。

這家主人叫吳祐,二十歲父親去世,家境也是困難的,還給人家放過豬。後來舉孝廉,當過長史、齊相、河間相,是個有學問、有正義感的官員。一天,吳祐巡視舂米的工地,見到這個工人,不像是做工的樣子,舉止斯文,問起原因,才知原來是一個飽學之士,和他相談起來,更是覺得公孫穆學問淵博,見解高妙,又驚又喜,兩人就在舂米房裏、杵臼之間交上了朋友。吳祐對公孫穆這種苦學精神,十分佩服,便慷慨地資助他人太學深造。

杵臼可將固體物質研磨成較細的粉末,常用於食物調理。(網上圖片)

杵臼可將固體物質研磨成較細的粉末,常用於食物調理。(網上圖片)

公沙穆入太學後,學問更上一層樓,名聲也越來越大,終於被推舉做官。史稱公沙穆在任期間,治績優異,深為弘農百姓所敬佩。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豫西一帶連降暴雨,洪水為害。由於公沙穆通曉氣象水文之學,預先安排百姓到高地躲避,結果成功避過洪水,被百姓尊若神明。

在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約束下,一個達官貴人能夠與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交朋友,實在是難能可貴、世所罕見,所以被人們頌為佳話,廣為流傳。成語「杵臼之交」告訴人們,交朋友不應以貧富貴賤為標準,而更應看重一個人的才識和品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