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9歲工作狂年叫近400次外賣患胃癌 醫揭:飲食習慣差係主因

生活事

29歲工作狂年叫近400次外賣患胃癌 醫揭:飲食習慣差係主因
生活事

生活事

29歲工作狂年叫近400次外賣患胃癌 醫揭:飲食習慣差係主因

2024年03月23日 07:00

叫外賣方便快捷,但如經常食用可能導致健康問題。內地有29歲男子忙於工作,一年叫近400次外賣,結果患上胃癌。

據內媒報導,29歲的浙江男子小何年紀輕輕就不幸患上胃癌,他的媽媽透露兒子一年外賣的次數:「一年近300次外賣,一周一兩次夜宵,加起來接近400次了。」一個月前,小何總覺得上腹痛,且有頭暈目眩,四肢無力之感覺,他還注意到自己大便總是黑漆漆的。兩周前,小何在媽媽的強烈要求下,到醫院接受胃鏡檢查,證實他患上胃竇腺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小何在醫院接受評估,證實沒有明顯的遠處轉移病灶(即擴散)。醫生為其切除了2/3的胃和周邊的淋巴結,接下來需接受後續的輔助化療。

究竟為何年紀輕輕便患上胃癌?原來終日忙於工作的小何幾乎不煮食,在家唯一「下廚」就是煮即食麵。即使公司有小食堂,他一年仍叫近300次外賣。而且晚上加班後還要和同事朋友吃夜宵,每週還會出去喝酒吃燒烤;熬夜後清晨時間緊張,早餐來不及吃,或吃幾塊餅乾了事。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對此,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王元宇認為,20多歲患胃癌看似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像小何這樣的年輕患者,雖沒有胃癌家族史,但他飲食作息相當混亂,多種致病因素疊加,導致他年紀輕輕罹患胃癌。

王元宇指出,不良嗜好、工作壓力和遺傳因素,都被認為是胃癌高危誘因。許多腸胃疾病,甚至是胃癌、腸癌來源於不規律、不合理的飲食習慣,病從口入不無道理,晚上吃燒烤、外賣等,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睡眠,容易發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王元宇列出不同的不良生活習慣:生活不規律。年輕人生活和工作節奏普遍較快,工作壓力大,生活非常不規律,熬夜為常態,加班或玩游戲刷劇等;

飲食不健康。三餐進食混亂,年輕人貪圖方便,動動手指點外賣或者團建燒烤夜宵。燒烤辛辣等重口味長年累月會強烈刺激損傷胃黏膜,還有不少人飽一頓飢一頓;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此外,不少人還抱著僥幸心態也是導致病情加重的重要隱私。70%以上的早期胃癌沒有任何症狀,加上年輕人體質好、耐受性強,症狀就更加不明顯;不少年輕人常對自己身體抱有僥幸,從而諱疾忌醫,不去醫院就診或者不聽勸篩查內鏡。很多年輕人一聽到胃鏡、腸鏡就覺得非常痛苦,能不做就不做。這種過於誇張的恐懼心理,導致不少人疾病發展到不可逆轉的時候才來檢查;對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往往過於麻痹,像小何胃脹、胃痛、泛酸這些症狀早就有了,「但想著自己年輕嘛,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吃點胃藥或止痛藥熬一熬,也就過去了。」結果一拖再拖,甚至出現的黑便,已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現,也被忽略了。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