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DSE中文口試開考,內容紛紛成為話題。當中有題目出現了「廿四孝故事」的典故題,考生要討論「二十四孝中」的「戲彩娛親」以及「滌親溺器」,哪個提倡孝道的故事更值得學習。不只是同學仔,有不少人也被「嚇窒」了。

一旦沒有概念,「齋吹」都好難吹。題目附有解釋的,指「戲彩娛親」是指「穿上斑斕的五彩衣裳,裝作小孩形態,戲耍舞蹈,娛悅雙親為樂」;而「滌親溺器」則指「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清洗便桶」。若果只是有以上的資料,夠不夠料去討論呢?

戲彩娛親圖 (網上圖片)

戲彩娛親圖 (網上圖片)

「戲彩娛親」的故事,是講述春秋時一位楚國隱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體貼父母,千方百計討父母歡心。他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予父母玩,自己也經常引鳥兒發出動聽叫聲。父親聽了總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事實上,老萊也年過70。有次父母見到兒子有白頭髮,嘆氣說:「連兒子都這麼老了,我們在世日子也不長了。」老萊子怕父母擔憂,想法子令父母高興,專門做一套五彩斑斕衣服,走路時還裝著跳舞,父母看了十分開心。

至於「滌親溺器」,是一首詩當中的內容,故事為何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清洗便桶?這一個背後有著一個動人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出自他的詩,曰:「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親滌溺器圖 (網上圖片)

親滌溺器圖 (網上圖片)

話說黃庭堅二十三歲就中進士,大文豪蘇軾都讚他文章超好,又孝順父母,甚至會親自為母親刷便桶。在古時,對於一般百姓,這是沒有甚麼大不了,但一個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就易,要刷一輩子就難,為甚麼他要堅持「不用婢妾人」?就要從他小的時候說起。

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飽讀詩書,中過進士但僅做州府的幕僚,後來到康州任一官半職。康州地偏民困,暴亂不斷。黃庶不畏艱難,鞠躬盡瘁,最終積勞成疾,中年卒於任所。至於母親李氏是著名藏書家,是詩人李常的妹妹,出身於仕宦讀書世家。父親在臨終前把年僅十三歲的黃庭堅叫到床前,對他說:「為父命不久矣,我兒長大了,不要只顧著讀書,要好好照顧母親,好好跟隨舅舅。」

清宫殿藏黃庭堅畫像 (網上圖片)

清宫殿藏黃庭堅畫像 (網上圖片)

黃庭堅含淚答應,父親不久便去世。黃庭堅十分哀傷,舅舅李常把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盡心栽培,見他悲哀就上前安慰,黃庭堅說:「以前我只顧戲耍和讀書,從來沒有想過人會死去,父親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卻再也見不到他,再也沒有機會幫他做事,為他盡孝了。」李常就說:「盡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點滴中學會關照至親,在務正業時也要利用閒暇滿足家人所需,這兩件事並不矛盾。」黃庭堅想起父親的遺言,忽然意識到自己只顧著哀傷,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傷的母親。

黃庭堅《伏波神祠詩》(局部)

黃庭堅《伏波神祠詩》(局部)

當時,母親因父親之死思念成疾,常常臥床。黃庭堅走進母親睡房,發現母親在吃藥,藥湯極苦,母親直皺眉頭,恰巧貼身丫鬟告假回鄉。母親吃完藥後,想飲水但杯是空的,杯邊還有茶垢。父親在任時為官清廉,生活節儉,家中並不曾僱用過多僕役婢女,黃庭堅立即跑去為母親洗杯沖茶。母親看著乾淨的茶杯,喝著黃庭堅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

黃庭堅又見到便桶還沒有倒又走去倒,做完所有東西後才去學堂。到了晚上,黃庭堅有備而來,帶了刷子幫母親刷便桶。母親愛乾淨,但便桶往往不能及時清潔,好脾氣的母親不願為難婢女,所以黃庭堅不勞煩別人,親自做好這件事。他即使人到中年,身為官員公務繁忙,每天也會去探望老邁母親,斟茶遞水,照料陪伴;刷洗便桶,從不讓他人代勞。

有一次有人問黃庭堅:「身為朝廷命官,家裡又有僕人,為什麼要親自做這些雜細事?還親手幫母親洗便桶這樣卑賤。」黃庭堅回答指:「孝順父母是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沒有任何關係,怎能讓僕人代勞?孝敬父母出自對父母至誠感恩的天性,沒有高貴與卑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