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曹操陣營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最知名者當屬「八虎騎」與「五子良將」,前者是宗室名將,後者則是外姓。在「五子良將」中,張遼的威望和成就極高。何解?是因為他曾創造一個「神蹟」-以八百部眾大破十萬敵軍,令敵軍喪膽、後世敬仰。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張遼為漢末雁門馬邑人,史書上稱他是西漢豪商聶壹後人,家族為避怨而改姓張。張遼雖然武勇過人、忠心耿耿,但所侍奉的主公,無論是并州刺史丁原、大將軍何進,還是太師董卓、溫侯呂布,皆以以橫死收場。這個現實逼使張遼「跳槽」,直到遇見曹操。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底,主公呂布殞命於下邳白門樓,張遼在曹操的溫情攻勢下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資治通鑑》局部 (網上圖片)

《資治通鑑》局部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在曹軍陣營中,張遼雖然屬於半路投靠,但憑藉武勇沈毅的性格,很快就跑出。張遼追隨曹操,曾參與官渡鏖戰、平定河北、大破烏桓、南征荊州等戰役,又獨自率軍鎮壓昌豨叛亂、收復東萊、討伐陳蘭賊黨等戰事,每每摧鋒陷陣,屢建功勳。經歷多場戰事的洗禮,張遼的名望漸漸為中外所知,但真正令他揚名立萬,則是逍遙津之戰。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親率十萬兵馬進攻合肥。合肥作為曹操東南防禦「門戶」,一旦淪陷中門就大開。孫權起兵之前,已探得合肥城內守軍只有七千,而曹軍主力遠在關中,不可能及時馳援,所以孫權很有把握能輕取合肥。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七》記載,張遼面對強敵,認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但要想保住合肥,只能在敵軍完成集結前突襲,先挫敵軍氣勢,然後才能守城待援。於是,在孫權大軍逼近之際,張遼便在守軍中招募強壯勇悍的士兵,組成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隊」,好酒好肉後執行突襲任務。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次日凌晨,張遼親率敢死隊直衝孫權主帳,手刃數十人、斬兩將,膽氣為之大壯。八百人的敢死隊竟然逼得孫權連連敗退,躲在小山丘上,布下重重護衛,才暫時止住頹勢。張遼在土丘下大吼,稱孫權若是有種,就下來決一死戰,嚇得孫權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明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大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

《資治通鑑》局部 (網上圖片)

《資治通鑑》局部 (網上圖片)

孫權穩住慌亂軍心後,下令大軍合圍。張遼發覺情勢不妙,果斷下令突圍,殺出包圍圈後才發現,還有數十名士兵被困。此時的張遼率餘部再次折回包圍圈,帶著被圍困的士兵集體再突圍,竟能平安脫險。經此一戰,孫權的軍隊士氣大挫,而曹軍則士氣大振,眾將也對張遼的武勇沈毅心悅誠服。

孫權為了雪恥,督促大軍攻城,但在善於守城的大將樂進、刺史劉馥頑強抵抗,連攻十餘日城還難破。此時,孫軍士氣低迷,加之瘟疫流行,孫權無奈只好下令撤軍。就在孫權撤軍之際,眼尖的張遼在城頭發現,負責壓陣的孫權周圍只有千餘護衛,於是果斷下令開城追擊偷襲,與孫權相遇逍遙津。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張遼 (網上圖片)

這次張遼再殺得孫權人仰馬翻,不僅力斬江東大將陳武,重傷宋謙、徐盛,還幾乎生擒孫權。幸虧潘璋、凌統等人拼死抵抗,孫權才僥倖脫險。經此一戰,張遼威震天下,既讓曹操嘆為神將,又大為震驚孫吳勢力。據《三國志》載,多年後,孫權猶對張遼畏之如虎,經常勸誡手下的將軍「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在追念張遼、李典合肥之功時,特下詔褒獎道:「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張遼因功官至前將軍,封晉陽侯,極受曹操、曹丕父子優待。公元222年,張遼病逝於江都,配享曹操廟庭。張遼死後受到歷代推崇,在唐朝得以入選「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列。不僅如此,據《三國志》注引《魏略》記載,逍遙津之戰後,如果江東有小兒啼哭不止的,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小兒便立刻止啼,可見張遼影響之廣。然而,張遼大名還遠播日本,時至今日在島國的俚語中依舊有「遼來來」(遼来々)一語,同樣用來嚇唬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