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數千年,軍事及政治歷史因多有文獻記載,相對來說資料較充分較多,古人如何在戰場上運籌帷幄、鬥智鬥勇,有些故事也(寫得)相當精彩。古往今來,凡在軍事上戰績彪炳或有重大建樹的人,都有不少粉絲,比如白起、項羽、韓信、衛青、周瑜、柴榮、徐達、袁崇煥等,都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奇才。不過,名不副實的人也多,比如以下所說的三位,經過多番審視及評估後,他們的軍事水平原來也是被嚴重高估。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1. 「北宋第一良將」曹彬

更多相片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宋蕭照《中興瑞應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曹彬畫像 (網上圖片)

曹彬畫像 (網上圖片)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曹彬是後周太祖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張同芝外孫。從曹彬此人一生中四次大戰的表現來看,他的戰績真的是難以上得了檯面,之所以能夠稱之為「北宋第一良將」,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對皇帝的忠誠,即使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甚至去到宋太宗時,仍然讓他統帥東路軍北伐,欲取回失去了的燕雲十六州。不過,他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歧溝關一戰10萬禁軍全軍覆沒之後,逃回東京,這情況他也僅僅只是降為右驍衛上將軍。之後他很快又復起,到宋真宗即位後當上了樞密使。

曹彬畫像 (網上圖片)

曹彬畫像 (網上圖片)

曹彬領兵能力平庸,當遇到對手也是平庸時,曹彬還能打,當對手能力較強時,讓曹彬帶兵絕對是個災難。所以,「北宋第一良將」純屬宋朝自賣自誇。

2 . 「飛將軍」李廣

西漢名將李廣,印象中是一名可與衛青大將軍齊名之人,神力無窮,猿臂善射,愛惜士卒,深得士兵的愛戴。古往今來還有許多名人為他寫詩惋惜。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有云「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明代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之李廣靖邊 (網上圖片)

綜觀李廣一生,漢武帝其實給了他不少建功立業機會,比如他曾與衛青等人各領萬騎,獨當一面,可是李廣卻被打得大敗,還被生擒,靠一時急智才得以脫險。後來,李廣親歷與匈奴戰爭中最為重要的三大戰役,幾乎沒有值得稱道的重大軍事成就。河西之戰中,霍去病戰果輝煌,而李廣是損兵折將,功過相抵,未得獎賞。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延誤戰機,憤愧中「引刀自剄」。

對於李廣的描述,史書記載更多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行為,如奪馬出逃、神弓怯敵、力射石虎等等。但其率軍損兵折將、兵敗不敵也不少。故《史記·李將軍列傳》也記載李廣自己也認:「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3. 「白袍戰神」陳慶之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陳慶之,護送北魏宗室元顥,千里挺進,直至攻佔洛陽,事實無可爭辯,但是他為何輕易殺入洛陽?又為何說他以7000人馬,連續擊敗數十萬敵軍的「神話戰績」是謊言呢?事實上,這跟北魏朝廷的應敵策略有關。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北魏國內烽煙遍地,到處有起義,當中山東一帶就崛起了一支以邢杲為首、人數逾10萬的起義軍。北魏朝臣決定先討伐「眾強盛,宜以為先」的起義軍,再揮師討伐「孤弱不足慮」的陳慶之,這就是陳慶之得以暢通無阻千里直殺洛陽城的最大原因。當時,魏軍主力傾巢而出,一號人物爾朱榮征討流民未歸(他回來後便將陳慶之殺回南梁),二號人物元天穆又出征東邊的邢杲,所以才給了陳慶之機會。

《魏書·元天穆傳》載,陳慶之其實是「乘虛陷滎陽」。故陳慶之北伐奇蹟,是建立在一路空虛的基礎上。那麼,北魏如何能夠動輒幾十萬的大軍,與陳慶之作戰?原因是當時南北對立,雙方史官自然會站在己方立場,拼命貶低對方而抬高自己,所以南朝史書浮誇風現象十分嚴重。《資治通鑑》參考了《梁書》說法:「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這個戰績是可信的,只是敵軍人數不知被放大多少倍。可見,陳慶之也許當得起「名將」這個稱號,但絕非那種能以7000人大破50萬敵軍的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