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台節目《廣東話去旅行》開啟文化奇遇記 首站雲南「靚到抌一聲」 不同方言擦火花

博客文章

港台節目《廣東話去旅行》開啟文化奇遇記 首站雲南「靚到抌一聲」 不同方言擦火花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港台節目《廣東話去旅行》開啟文化奇遇記 首站雲南「靚到抌一聲」 不同方言擦火花

2024年06月08日 08:00

港台近年鮮有製作電視旅遊節目,最近逢星期六晚上8時在港台電視31播出的《廣東話去旅行》相當驚喜,兩位年輕女主持以活潑、富趣味的方式,帶觀眾開啟深度歷史文化之旅,首站就走進彩雲之南。

兩位年輕女主持以活潑、富趣味的方式,開啟《廣東話去旅行》。

兩位年輕女主持以活潑、富趣味的方式,開啟《廣東話去旅行》。

唔講唔知,原來范莎莎(Zaza)和張嘉儀(奧米)本身並不認識,全因節目監製的撮合,讓她們為旅遊節目《廣東話去旅行》展開了一段同遊雲南的緣分。在雲南的17日行程中,兩人由陌生人逐漸成為互相照顧的好旅伴,穿梭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騰沖,感受雲南的四時變化,探究歷史文化。

遠離城市喧囂,親身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遠離城市喧囂,親身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近年不少人的旅遊模式有變,不再追求滿滿的「特種兵」行程,而是選擇遠離煩囂,走到不同角落,好好認識當地的人文生活。兩位主持人就親身去到雲南,體驗了這股新式旅行風潮,親身感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拍攝過程,除了被眼前360度的美景震撼,影相打卡影到手機冇哂位,讓她們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當地好relax的氣氛,總會讓人擺脫都市急速節奏,自然而然放慢腳步,去感受慢生活。

邂逅少數民族,用廣東話對上雲南方言,來一場難得的文化交流。

邂逅少數民族,用廣東話對上雲南方言,來一場難得的文化交流。

至於節目點解叫《廣東話去旅行》?原來,飽覽壯麗風光之餘,主持人更有機會邂逅少數民族,用廣東話對上雲南方言,來一場難得的文化交流。節目總監鄧心怡介紹,廣東話本身是一個好活潑的方言,好繽紛,而雲南係一個很多少數民族的地方,方言亦有很多,廣東話與這些方言碰撞,擦出巧妙的火花。

主持范莎莎在聶耳墓拍攝的相片中,發現一道肉眼看不到的亮麗彩虹。

主持范莎莎在聶耳墓拍攝的相片中,發現一道肉眼看不到的亮麗彩虹。

事實上,雲南還有很多重要的歷史景點,范莎莎就話,到訪國歌作曲人聶耳之墓令人深刻,一走進墓園,就感受到神聖莊嚴肅穆,其後她在拍攝的相片中發現一道肉眼看不到的亮麗彩虹。感到震撼的她,其後又慢慢透過墓園富心思的設計,去了解更多聶耳的故事,從而更了解國家的歷史。

Sebastian聽聞,除了「雲南篇」,《廣東話去旅行》將繼續帶來更多精彩內容,包括以張愛玲為著眼點的「上海安徽篇」,以及重行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山西考察路,探尋唐代建築的「山西篇」等。攝製隊仲計劃去到歐洲,與歐洲的朋友交流,充分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值得期待下。

香港電台節目《廣東話去旅行》由雲南廣播電視台協助製作,逢星期六晚上8時在港台電視31播出。港台網站(tv.rthk.hk)及「RTHK 電視」流動程式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antonesetravelogue_yunnan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社工發現學生有「自殘3部曲」 理大「共建療癒校園」計劃 助學生建健康心理環境

2024年07月03日 17:07 最後更新:07月04日 12:01

大學老師和社工走入中學校園,發現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源於多種壓力。

有一個個案有學生自殘,把自己的手指拗斷。社工和學生相處後,打開他的心窗。他在畫一幅人像畫時,畫出一個半邊是紅色,頭上有必勝紥帶的臉,但另外半邊面是空白的。原來他曾在內地讀書,來港後甚不習慣,和學校的感覺甚疏離。理工大學的「共建療癒校園」計劃走入中學校園,讓社工和學校都更了解學生出了甚麼問題,發現新移民孩子較易出事,他們未能適應來港的新生活,甚至受到歧視,觸發情緒問題,他們甚至不願承認自己是新移民。

另一類問題源於家長,他們和孩子的關係很差。社工發現孩子最多的投訴,是爸媽「講了的話不算數」,應承他們的事情沒有做。

種種情緒問題,累積了就會爆發。社工發現學生有「自殘3部曲」 ,首先是和家人關係疏離,然後不想返學,最後是自殘。自殘或許是吸引注意的方法,但更多是以肉體的痛苦,蓋過精神的痛苦。社工發現學生的問題後,會轉介學校跟進。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介紹「共建療癒校園」計劃。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介紹「共建療癒校園」計劃。

理工大學應用社会科學系在2023年獲醫務衛生局精神健康項目計劃資助,主辦「疫後正向心理健康-共建療癒校園」計劃。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與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合作推動此計劃。「療癒校園」計劃的目標是在疫情過後,為香港的學生和教師,共同創建一個開心及輕鬆的校園環境。

沙田蘇淅公學造出一個閒坐的療癒空間,學生課餘很喜歡來坐坐,後來連老師也喜歡來這裏開會。

沙田蘇淅公學造出一個閒坐的療癒空間,學生課餘很喜歡來坐坐,後來連老師也喜歡來這裏開會。

他們與8所中學合作,和955名學生及他們的老師,以表達藝術及設計思維的模式,共同創建了96個「療癒空間」。計劃成功為香港的中學校園注入輕鬆的學習氣氛,同時培養學生對情緒及精神健康的認知及關注,提高他們自我關顧能力。另外,同學之間的同理心及互相的支援亦有提升。

「療癒校園」計劃結束後會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同學們的轉變。

「療癒校園」計劃結束後會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同學們的轉變。

該計劃在去年3月開始至今年7月完結,為期18個月。計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涵蓋7-8課堂,由專業人士主導,以校本活動表達藝術和設計思維工作坊,目標為其學校設計多個由學生主導的「療癒空間」,提升學校關注師生情緒健康,同時為學校創造愉快環境及快樂的氣氛。第二階段旨在為學生及老師繼續提供更深入的培訓,並在理工大學校園進行一天有關情緒及精神健康的工作坊,以額外的校本活動,培訓學生成為其學校的健康大使,相關同學亦會在他們的學校設計並帶領有關情緒健康的活動。計劃的第一階段共有955名中二到中四的同學參加,並在這批學生中,挑選150名學生,邀請他們參加後續的第二階段工作坊。

一間中學可以做出十多個療癒裝置,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學生在大遮傘內搞美術創作,最近還放在門口讓校工和家長等候時遮陰。

一間中學可以做出十多個療癒裝置,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學生在大遮傘內搞美術創作,最近還放在門口讓校工和家長等候時遮陰。

「療癒校園」計劃負責人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說:「療癒校園」的獨特之處,在於團隊將學生視為共同構建校園情緒健康的合作夥伴,在鼓勵學生積極參的同時,賦予他們機會主導設計校園環境,這與傳統上將學生視為被動的服務對象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強調校園內的環境變化,並利用現有資源來惠及學校的所有持份者,包括學生、教师和行政人員。活動後的回饋訪談,我們了解到學生及老師喜歡活動以藝術的方法介入,令有關精神健康的活動不沉悶。另外,學生亦感受到被信任,提升了他們的能力感及擴闊了他們的視野。」

此外,這計劃的分階段設計,是希望確保計劃的可持續性,使學生能夠參與及在將來領導校本的情緒健康工作坊,長遠實現健康校園的目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