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首創幹細胞平台 有助快速發現抗衰老分子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首創幹細胞平台 有助快速發現抗衰老分子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首創幹細胞平台 有助快速發現抗衰老分子

2024年06月27日 13:29 最後更新:16:36

港大醫學院轄下的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首創幹細胞平台,有助快速發現抗衰老分子。

團隊首創以人類滋養層幹細胞(hTSCs),構建模擬正常人類細胞老化過程的系統平台。團隊利用港大的專利技術,將人類細胞分離成擴展潛能幹細胞(EPSCs),繼而分化成在懷孕期胎盤滋養層中發現的年輕細胞。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劉澎濤表示,這項新型體外細胞平台能夠複製衰老過程中的變化和全部衰老特徵,如基因不穩定性、表觀遺傳修飾等。他認為,平台有助醫學界進一步理解人類正常衰老的機制,並揭示促使細胞衰老的分子途徑和調節機制。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團隊表示,有關研究成果能夠準確呈現人體細胞正常衰老過程,當中培養出的細胞有較高遺傳穩定性,能夠進行更精準的基因編輯。團隊日後利用這個模型進行抗衰老產品的測試與研發,例如保健營養品和臨床研究等。有關研究成果已今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獲得金獎。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