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快過年了,貼「福」字是漢族傳統新年習俗。古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牆壁、門楣等等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指有「福氣」、「福運」,寄託嚮往幸福生活,祝願有美好未來,更有人索性將「福」字倒轉來貼,表示「福到」,究竟倒轉好或不倒轉好?原來古人都很講究。
「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約有三千年歷史。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徵生活富裕。至於現今的「福」字,《說文解字》曰:「口,人所以言食也。」在這個福字上,寄託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願望。
將福字貼在門前,文字記載有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由此可知,貼福字的風俗,至少從南宋已經開始,歷史悠久。
到了清代,酷愛書法的康熙,甚少到處題字,據說康熙一生流傳的字,就剩下「無為」以及「福」。在公元1673年,他親自為祖母孝莊太后題「福」來「請福續壽」,寫下了著名的「長壽之福」。
在古代民間習俗當中,究竟於甚麼時候張帖「福」字?古代老祖先以天干地支排列之下總結出來後,時間最理想的都是年三十的下午,太陽尚未落下之前。
由於「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類小「福」,古人都會根據字的大小來將「福」貼於特定地方: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貼在門廳的正前方,叫做「福入廳堂」,一家只能貼一個,貼多了就「重蹈覆轍」不吉利,而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貼一個,須座東面西,象徵「福如東海」;由於門外貼「倒福」會讓一家有流年不順的感覺。所以門福必須要正福。另外還有抬頭福,旺財福等都要各歸其類。
古人會記著貼福種類及位置,最重要是記下順序,要從外向內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以此類推,最後一個貼倒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要從外面流進來。
古人也會留意一點的是,凡是三輩之內的名字中有「福」字的就不能貼福,意為避諱,以示對祖輩的尊敬,他們多貼「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