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世界腸道健康⽇(五⽉廿九⽇)喚醒了⼤家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根據衛⽣署最新公佈顯示,⼆○⼀九年⼤腸癌是香港第⼆位最常⾒的癌症。政府早在⼆○⼀六年起推⾏⼤腸癌篩查計劃,⽬標是讓五十歲以上⼈⼠及早發現腸癌,及早接受治療,提升存活率。急症科專科兼香港中⽂⼤學名譽臨床副教授(家庭醫學)林俊華醫⽣指出:「通過⼤腸癌篩查,可以及早發現⼤腸癌,早期的⼤腸癌五年存活率更可⾼達九成以上。」

大腸癌篩查效果顯著

更多相片

大腸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腺瘤性瘜肉置之不理,數年後便有機會變成癌症。

大腸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腺瘤性瘜肉置之不理,數年後便有機會變成癌症。

初期大腸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初期大腸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恆常做帶氧運動,提升新陳代謝,同時亦能保持腸道健康。

恆常做帶氧運動,提升新陳代謝,同時亦能保持腸道健康。

及早做大腸癌篩查  減低瘜肉癌變風險

及早做大腸癌篩查 減低瘜肉癌變風險

「不是所有癌症都適合以篩查⽅式作預防,⽽⼤腸癌是十分適合的。」林俊華醫⽣指出,選擇⽤篩查作為預防的癌症要具備不同的條件,首先是這項癌症對健康可做成極⼤威脅,其次就是合適⽽有效的檢查當中,篩查結果的精準度十分重要,⼀個可信賴的結果才令病⼈安⼼,從⽽知道是否需要安排進⼀步的檢查與治療。此外,合適的治療⽅案亦是重要⼀環,他分享現時⼤腸癌已有很多有效的治療⽅案,「從篩查發現⼤腸癌,可藉腹腔鏡⼿術或傳統的開腹⼿術切除癌腫瘤,即使到達⼆期⾄三期,亦可以⼿術配合化療和電療等不同治療,痊愈情況亦相當好,當然愈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更理想。」還有空窗期較長的癌症是十分適合以篩查作預防的,「⼤腸癌很多時是由良性瘜⾁變異形成,基本上所有⼤腸瘜⾁都有機會癌變,演變期可長達十年,所以定期做篩查是最有效的預防⽅法之⼀。值得⼀提的是,⼤腸瘜⾁是有機會翻發的,即使曾進⾏瘜⾁切除⼿術,並不是⼀勞永逸,亦需要定期接受⼤腸癌風險檢測。」

檢測準確度的重要性

⼤腸癌在全球都有年輕化趨勢,歐美國家建議國議在四十五歲以上進⾏⼤腸癌篩查,⽽香港政府的建議年齡層為五十歲或以上⼈⼠。⼤腸癌檢測⽅法有很多,林俊華醫⽣建議⼤家應該選擇合適⾃⼰⽽且準確度⾼的⽅案。「照⼤腸鏡當然是最好最有效的⽅案,但由於屬入侵性檢查,潛在⼀定程度風險,⽽且檢查前需要洗腸,洗腸對病⼈來說是⼀件痛苦的事,尤其年老、抵抗⼒低⼈⼠更甚。」此外,傳統⼤便隱⾎測試亦是⼀個其中的檢測⽅案,隱⾎測試是指從⼤便樣本中檢測有⾁眼看不⾒的微量⾎液,從⽽推斷是否患上⼤腸癌,值得留意是瘜⾁腫瘤要有出⾎才會測到隱⾎,但亦有其他機會有出⾎情況如:患有痔瘡、腸壁黏膜受損或正服⽤阿⼠匹靈⼈⼠等,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假陽性的結果,因此其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且隱⾎測試不能偵測到⼤腸癌前期,往往發現的患者已經是第⼆、三期,因此令其存活率降低。最後⼀種檢查⽅法,是由中⽂⼤學研發的M3基因檢測,同樣是以⼤便樣本檢測,屬非入侵情檢查,以鑑別出⼀種嶄新的微⽣物標誌物M3,其偵測⼤腸癌的靈敏度更⾼達近九成以上,效果與入侵性的⼤腸鏡檢查相若,⽽且還可偵測到⼤腸內的瘜⾁,減低癌前病變機會。林醫⽣說準確度⾼的篩查檢測,⼤⼤提⾼患者的存活率,越早發現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更⾼,康復期亦縮短。

預防大腸癌腸道生態平衡最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是老⽣常談,對於預防⼤腸癌和預防其他癌症⼀樣,不吸煙避免飲酒,多吃蔬果少吃紅⾁,恆常帶氧運動等。林俊華醫⽣再分享多⼀個貼⼠,「腸道內有好菌和惡菌,形成著⼀個微⽣態,⼀旦失去平衡不單提破壞腸道健康增加患癌風險,同時亦有機會誘發⾝體不同的⽑病,已有醫學證據顯示,菌群失調與許多慢性或⾃⾝免疫性疾病有關,建議可⽇常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中攝取適合腸道的益菌。」大腸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腺瘤性瘜肉置之不理,數年後便有機會變成癌症。初期大腸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恆常做帶氧運動,提升新陳代謝,同時亦能保持腸道健康。

大腸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腺瘤性瘜肉置之不理,數年後便有機會變成癌症。

大腸瘜肉分為增生性、發炎性及腺瘤性,腺瘤性瘜肉置之不理,數年後便有機會變成癌症。

初期大腸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初期大腸癌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達九成以上。

恆常做帶氧運動,提升新陳代謝,同時亦能保持腸道健康。

恆常做帶氧運動,提升新陳代謝,同時亦能保持腸道健康。

及早做大腸癌篩查  減低瘜肉癌變風險

及早做大腸癌篩查 減低瘜肉癌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