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總在想,有否需要成立「講好中國香港故事」關注小組?或者是心有靈犀,看今天得知「愛國教育支援中心」正式開幕。行政長官李家超說,政府將全力推展愛國主義教育,「說好中國故事,說好香港故事」。他又說,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一國兩制的接班人,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
怎樣講好我們的故事?不如先糾正香港時下青年的錯誤思想吧,有記者向同場出席開幕的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提問︰「愛國教育是否要訂立考核評核。」反映很多香港人對愛國情操的陌生,這也難怪。十幾廿年前有人利用通式教育是考試科目,大量灌輸不知那裡來的「精神西方人」價值,於是產生了很多扭曲性思維。
愛國不是評分數。現在極需要是從歷史文化教育工程做起,教好老師、學生有能力有責任地去「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是為第一課。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考察新疆,亦強調講好中國故事。他談到講故事的細節︰「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端正歷史文化認知,突出中華文化特徵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構建展現中華文化共同性、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講故事要有場景和視覺化的敘事技巧,而內容的鑄造需要有「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這樣便可團結國民,同時拉近外國對我們的親近和認同。
我中小學時沒有一課特別講解什麼是文化,上到大學,就讀新亞書院是國學大師錢穆創辦的,導修課講他的《歷史與文化論叢》,於是對文化、民族、歷史有了一番全面的認識,當時我想,早一點教早一點學,效果會更好。後來讀到兩冊巨著,是香港大學前校長王賡武主編。讀歷史是真有裨益。
第二十四章壓軸之篇是王賡武寫的「結論篇︰香港現代社會」,他指出「香港人」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名詞字。「香港人有別於台灣人。他們(香港人)不是華僑。」華僑是指即那些「暫時」居住在海外或中國領土以外的中國公民。香港從來不是殖民地;只是被英國殖民統治過,我們沒有居住在「中國領土以外」,我們從來是血脈相連的中國人。
「香港人」曾經被一班人刻意混淆起來,導致「有不是中國人的香港人其實是地道的香港中國人,有不是英國人的香港人其實是來自中國的中國香港人」,這很像後現代主義的錯體貼併藝術,是不是?大家以為「香港人還在創作中」,「香港人可被二次創作」,如是者,香港錯誤的歷史觀佔了名顯位置︰英國是好人有好報,錯的無記人住,好的就全盤照收。於是,我們便出現之前的社會問題。怎麼辦?請各位響應講好中國香港故事運動吧,從今天起,你我有責任!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