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誕生8位「狀元」,不是新聞的是大部分志願讀醫科,最新聞的是拔萃女書院狀元冼家朗,她將選讀人類社會及政治學。新聞之外的是沒有狀元要讀STEM理工科。香港創科啟航多年,我們的人才從哪裡來?別急,香港快有解決方案。

香港學生對科學有興趣,但志願最好是做醫生。AP圖片

香港學生對科學有興趣,但志願最好是做醫生。AP圖片

BBC中文網早前一篇探討香港創科的專題文章,引述2020年的數字,5.1萬名考生中,參與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學生有5219人、設計與應用科技科的考生只有539人;相比之下,參與經濟科逾1.2萬人,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近9559人。所謂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綜合的STEM,向來都不是香港學生之選,儘管香港的科技研發世界一流,香港科技初創也有世界聞名的公司,香港學生就是不太熱衷。團結香港基2015年發布由香港大學前校長、著名科學家徐立之教授主編的《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指出,「香港STEM畢業生的工作前景並不如商業、金融有吸引力,更不能與醫科及法律系大學畢業生相提並論,因此形成了一個科研和工程人員供求不足的惡性循環。」

BBC則稱︰「每年香港DSE考試的滿分狀元們報讀醫科已成慣例,因為醫生是邁入中上流階層最穩的選擇。甚至在2020年時,四位獲港大錄取的狀元中有一人報讀工科而被媒體關注報道,當然其他三人報讀的還是醫科。」

狀元不選創科,香港的資本更加冷淡。「資本的選擇跟DSE考生們如出一轍——以2019年為例,香港的科研資金投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不足1%,而中國內地為2.23%,台灣為3.5%,韓國為4.64%。這還是增長後的結果,過去十多年一直徘徊在0.7%左右,2020年才增長到0.99%。」

好了,不要再來太多的數字,真正有意思的要問,香港方方面面對科技產業如此冷淡,何以香港的基礎科研可以脫穎而出?我先說一個真實故事,幾年前我在一個大學與商界慈善人士交流的場合得知,有捐助者急於想知道怎樣可以提高本土生獲取STEM獎學金的比例,他說︰「連續幾年都是內地大學生囊括了所有的獎項,這是不是有點兒那個呢?」我心諗,不如搞一個專為本土STEM大學生的獎勵,好不好?

香港STEM旺才旺丁,我其實想說,香港幾間大學在國際學術界很有號召力,香港大學機構以及研究實驗室因此成為科技高手林立的人才之地,我們的大學撥款和外界的捐贈也充裕,所以香港的科研基礎很好,老師、專家來了,學生自然會追隨而來,我說的是主要內地的學生,事關內地很少城市有香港如此先進的學術和科研密集在一地。

換言之,外來的專才加內地(也有外國)學生來港,所以香港的創科成績還可以,我們也有獨角獸,例如由內地來港研究生與中文大學教授組成創科企業的商湯科技。不過,香港的大學及實驗室機構可以高薪厚職,還有房住供應予教授和專家們,來港攻讀STEM的內地生就要付出較大成本,如果畢業之後希望創業,居住已經是一大問題。

總的來說,香港要建成創科中心,沒有必要希望由我們的本地人夠多的選讀STEM學科,才可以成風氣,外來人才也是香港的人才。香港居住條件如何改善?改善了不是可以更加吸引其他地方的STEM優異生,充份發揮我們的基礎科研優勢?是的,不過,開山填海規模造新市鎮起碼兩個10年,不是看輕現屆特區政府的決心和能力,我們創科可不必太急,但最緊要快,現成搞科創要看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在短期內成熟,內地生及初創人士,住中山、珠海便可解決了房住問題,若要等香港樓回到合理水平的話,國產登陸火星的太空船都做好了,一笑。

還有是不要太過勉強香港中小學推動STEM的進程和成果,因為考到大學,又入得到醫學院的學生數字,才是香港學校追求的榮譽指標,誰可一朝改得了?平常心,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事情便圓滿。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