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奇怪的成語,為甚麼是「七上」而「八下」呢?這得從成語的出處說起。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所以「七上八下」有心裏慌亂不安,無所適從之意,這從故事的主人翁胡正卿,面對矢志要為大哥武大朗報仇的武松說起。
故事出自《水滸傳》 (網上圖片)
在王婆的攛掇下,西門慶與武松的嫂嫂潘金蓮最後勾搭成奸。為了能夠長相廝混,二人用毒藥毒死了武松的哥哥--賣炊餅的武大朗。武大朗的二弟武松英俊魁梧,因打死過老虎,而受到百姓敬仰,在縣內任都頭,哥哥死時他正在外地出差。回家之後他發現哥哥死因不明,便四處詢問,終於從何九叔和鄆哥那裡得知真相。他悲從中來,決意為大哥報仇,便將潘金蓮和西門慶告到知縣那裡。
怎知知縣大人與西門慶私交甚篤,他不但不受理武松的訴狀,反而責備武松不懂法律,沒有人證、物證就誣告他人。武松無奈之下,忿忿離去。第二天,他設了一桌酒席,名義上是答謝街坊鄰居們幫忙料理哥哥的後事,實際上是想為大哥報仇雪恨。
武大朗影視劇照 (資料圖片)
他先去鄰居王婆家,硬把王婆請來,接著又請來了開酒店的胡正卿。這個胡正卿原來也是個縣吏,自然是見多識廣,今見武松這樣相請,已有些察覺,因此不肯赴宴,結果被武松硬施了來。當他們酒過三杯之後,胡正卿表示要告辭。
武松攔道︰「去不得!既來到此,再忙也要坐多會。」胡正卿非常緊張,心頭像吊了十五個打水桶一樣,七上八下的,便戰戰兢兢地回道︰「這是你的待客之道嗎!竟然不許客人動身離去。」話雖如此,但在武松的威逼下,他只好硬著頭皮留下。
木桶 (資料圖片)
酒席結束後,武松握刀當眾審問王婆及潘金蓮。這兩人見武松殺氣騰騰的樣子,嚇得面如死灰,很快便把謀害武大朗的經過一一招供。胡正卿在武松的授意下,如實地記錄了她們二人的口供。於是武松便殺了潘金蓮,並隨即去獅子樓找西門慶報仇。
在獅子樓,兩人展開一番搏鬥。西門慶當然不是武松對手,他很快就被武松打敗了。報了仇之後,武松到縣衙自首,最終走上梁山。
「以身試法」這個成語有關的典故最早是出自於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在《王尊傳》中有言:「故行貪鄙,能變更者與為治。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在西漢時期,有一名廉潔奉公的官員名叫王尊。王尊幼年喪父,但幸好在伯父的撫養下,王尊仍然健康地長大。只是伯父也不是大富大貴之人,所以王尊每天都要給別人放羊來貼補家用。然而,貧寒的生活沒有使王尊感到氣餒。只要一有時間,他都會靜下心來閱讀。有時,他甚至會邊看書,一邊放牧。雖然他常常因此而受到責備,但他卻感到十分滿足。在這般忙碌又快樂的日子當中,王尊自學成材,不但通讀史籍,還從書中學到許多刑律知識。漸漸地,他對書中公正嚴明的官吏十分崇敬,也自此萌生出成為良吏的夢想。
網上圖片
就在王尊十三歲時,王尊就央求伯父替他在郡里的監獄里謀得一份差使。伯父聽後,不禁臉色一變,驚訝地問:「你這孩子還年幼,又不懂刑律,怎麼能到監獄去做事呢?」王尊見伯父不應允,也不生氣,反而平靜地分析道:「伯父,孩兒從書中已經學了很多刑律相關的知識。只要之後再跟獄長熟悉一下具體工作就可以了。」聽到王尊這麼說,伯父也不自覺地被他說服了。經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伯父便備了禮托人找監獄長說情。
網上圖片
自此,王尊就成為了監獄長身旁的聽差。雖然是一份不怎樣起眼的差使,但王尊還是耐著性子做了好幾年。在這期間,他系統地學習了朝廷頒布的各類刑律,並且對大漢的律法都銘記於心。有次王尊隨監獄長去太守府辦事,太守見王尊對答如流,便心想:此人雖為雜役,但才思不凡,所以太守便把王尊留在府中處理文書方面的工作。
王尊在太守府中任職幾年後便辭去了職務,潛心研讀儒家經典。 學有所成的王尊受到朝廷的賞識,成為了安定郡太守。王尊一到安定郡,就發現那裡官場黑間,不少官員利用權勢作威作福,所以王尊大力的整頓吏治,他警告所有官吏應忠於職守,不要妄想試探法律底線。可是,郡里有個屬官不聽勸。在告示貼出後,依然照舊搜刮民財。於是,王尊就把他捉拿歸案。在抄出贓銀百萬後,王尊又懲辦了一批不思侮改的豪強。這樣一來,安定郡開始太平起來了。
古代監獄(仿建)(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以身試法」,意思是指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即明知故犯;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