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龍之技」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莊子・列御寇》,典籍有言:「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古時候,有一個叫朱泙漫的人。因為他家中富有,且自小聰明伶俐,所以他學甚麼家裡都表示支持。他為了學成一身本領,便決定把家產賣光。等湊足千金後,就打算周遊列國,尋師學藝去。
他最先接觸的便是聖人之書,即學習治國安邦之道。只是他很快就了解到世上政治家多如繁星,善於治國的賢能者也不計其數,如商朝的傅說、周朝的太公望,以及春秋時期的管仲,所以他很快就放棄了這條習賢之路,畢竟他渴望的是一套獨一無二的本領。
稍後,朱泙漫對行兵布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老師家中學習《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在打開兵書之際,他突然抬頭問:「老師,除了您讀懂《孫子兵法》和《司馬兵法》外,還有別的人掌握它嗎?」聽過他的問題,老師也不禁笑着說:「我國軍事家這麼多,會兵法的又怎會只有我一人呢?」朱浮漫一聽,便覺得索然無味。把書合上後,他擺擺手道:「既然這樣,我再學也沒甚麼用了。」然後轉身離開了老師的家。
網上圖片
不久,朱泙漫從眾人的口中得知一位名叫支離益的奇人。聽聞這個人居於深山之中,屠龍之技精湛無比,讓人見之不忘。只是此人居無定所,就算找到了,也不輕易收徒。朱泙漫一想到自己要是把屠龍之法給學會,肯定就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因此哪怕歷盡千辛萬苦,他也要找到這位屠龍大師。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翻山越嶺後,終於找到了支離益的住所。不巧的是,支離益出門遠遊,朱泙漫也只好暫住在附近一間草屋中。然而,支離益根本沒有出門,他只是想考驗一下朱泙漫的決心。現在見他誠意滿滿,便決定收他為徒。朱泙漫學習認真,不消三年就學會了屠龍之技。
網上圖片
朱泙漫學有所成,便起程回家。別人問他學了甚麼本領,他便滔滔不絕的向別人講解怎樣可以按住龍的頭,怎樣從龍頸上用刀……他講得眉飛色舞,卻沒想到聽的人都在笑他:「說了這麼久,你見過龍嗎?現在哪裡有龍給你動刀呢?」 朱泙漫一臉惘然,回答不上來。旁人都輕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學習需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朱泙漫這才恍然大悟,他驚覺原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這種生物。那麼就算他之前花費巨資、煞費苦心,也沒有用大展拳腳的機會,所以他不禁失意難過起來。
龍是傳說中虛構的生物,在後來龍就變成了帝王的象徵,所以在皇帝的衣服上都可以找到龍的標記。(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屠龍之技」這個成語,原意是指宰殺蛟龍的技能,在指則用來比喻技術雖高,卻無實用,含貶義。
「八國聯軍」之役中有一張傳世歷史圖片,就是聯軍在北京合影,而相片中出現了9個人。八國聯軍出現了九個人。那為什麼?從我們了耳熟能詳的「英美法德日俄意奧」之外去推測,還有哪一國呢?要了解相片中的代表所屬的國家或地方,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列強海外擴張的時期,印度被英國統治。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過中國領土。在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四個團和一支志願軍團。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此戰英國獲勝,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還不到清朝的十分之一。戰爭的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兩白銀,而且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到了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在這兩次戰役中,都不難看到有印度的身影。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在「火燒圓明園」中,也有不少印度人的蹤跡。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洲人。這回清軍的表現極糟,北京再度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班大臣,輾轉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在八國聯軍將領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事實上,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而英國就將「旗下」澳洲與印度拉進合照當中。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洲、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網上圖片
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據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泛指小流氓。印度人被當時部分中國人形容為「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被上海人稱為「阿三」,而當時印度警察頭上纏著紅巾,又稱「紅頭阿三」。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