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交平台出現一些聲稱是「啟靈學會」,標榜「平台只作科普及學術討論用途」、「致力提供用藥減害資訊」的專頁,介紹各種「啟靈物質」,看似是學術討論網站,惟進一步加入學會「群組」即見「真章」,實情是販賣毒品。《星島日報》揭發有不法份子以「啟靈」作招徠,公然在網上買賣俗稱「毒郵票」的迷幻劑麥角酸二乙酰胺(LSD),更配上化學結構圖,疑似製作科普假象引人入局。有青年機構擔心相關手法會令更多年輕人誤墮陷阱。

有專頁宣稱服食「啟靈物質」和「精神活性物質」後,可獲得更深刻的見解和精神體驗,探索人類身心,希望「以科學、靈性及藝術等不同層面」,探討該等物質「如何對人類文明產生正面影響」,更在其中配上化學結構圖,加強說服力,實際卻是掩飾售賣毒品的真相。記者輕易搜尋到該組織在通訊程式Telegram中設立的買賣群組,當中各種毒品相片和價錢列表一覽無遺,管理員不時更新價格和存貨量,並仔細說明各產品的不同之處,更揚言某款「毒郵票」在「視覺、意識、天人合一感、舒適度、娛樂性都非常平均」、「適合靈修者」等,更有售價逾百元的「毒郵票」標明「限定一百張先到先得」,竟在不消數小時內全數沽清。

通過該群組,記者更找到另一個銷售違禁品的群組,既賣「毒郵票」,也賣私煙。兩群組的共通點,均圖文並茂公然販毒,惟翻查群組建立日期,前者在二一年三月創立,後者更早於二○年十二月成立,期間不斷供應「新貨」。

有「毒郵票」之稱的新興毒品,意指浸泡或塗上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的紙張,可分成細格,形狀貌似郵票,可以直接放在舌頭上或舌底吸食。據了解,LSD的藥力重,只需少許份量,即可令用家產生幻覺長達數小時。
少許LSD 產生幻覺達數小時

有曾服食LSD的人指,相信「同道中人」遠超上述數字,形容已經「融入生活」,因多數人只會相約熟悉的朋友,一同租用派對房間,或在個人處所服用,偶爾亦到偏僻的山邊或海邊,但LSD無味、無色,「不像大麻,走在路上經常會聞到!」

該人士指服用LSD有既定「潛規則」,必須有人在旁陪伴,「陪伴者被稱為『Sitter』,外國有學歷要求,負責做精神指引,香港的只是做『保安』,確保服用者的人身安全。」

過去本港執法部門多次針對毒品展開拘捕行動,根據資料,今年上半年有一百四十五名年齡介乎十歲至二十歲的青少年,因涉及嚴重毒品罪行被捕,情況令人憂慮。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前線社工John直言,毒販在推銷「軟性毒品」上噱頭多多,由早年狂野派對盛行時推出搖頭丸,至現時借靈修名義推銷LSD,部份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在吸毒!

香港青年協會曾調查本港社交媒體帖文,發現部份人以迷因圖片(meme)、非同質化代幣(NFT)等宣傳手法,美化毒品。對於有人利用科普知識包裝LSD買賣,該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直言,「當然會讓青少年跌入陷阱!甚至有年輕人以為『靈遊』時有人陪伴就無害,全是錯誤的觀念!」

用家將服食迷幻劑的體驗稱為旅程(Trip),並根據服食後出現的感覺和狀況分好壞,「Bad Trip(壞旅程)」指體驗者感到極度焦慮。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穎勤指,LSD是迷幻劑,長期服用可致思覺失調。有藥劑師補充,LSD毒性比俗稱「K仔」的氯胺酮強三倍,過度服用會破壞中樞神經,嚴重可致死亡。■有組織在Telegram出售毒品,更註明LSD適合經驗尚淺的「新手」。

■有組織在Telegram出售毒品,更註明LSD適合經驗尚淺的「新手」。

■有組織在Telegram出售毒品,更註明LSD適合經驗尚淺的「新手」。

假學術網「啟靈」吸客  扮科普販售「毒郵票」

假學術網「啟靈」吸客 扮科普販售「毒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