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窮小子憑知識改變命運,成為政府工程師,在路政署、水務署、運輸署及發展局等設計出改善市民生活質素的項目,更成為土木工程處處長。勵志故事的主人翁卜國明,在退休後仍然繼續書寫人生,他希望以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之名,說好工程故事,提升年輕學子對工程的興趣,入行為社會作出貢獻,「施比受更有福,我以工程師身分為傲!」

「如果要概括我的童年,我會說要多謝貧窮!」卜國明出生在60年代初期,他在一個三無大廈的分租單位長大,晚上擠身父親的一張功夫牀下休息,每逢暑假更要打工,於30層樓的高空吊船清潔窗戶,以幫補家計,「從小我就明白,有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

更多相片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卜國明為回饋社會,選擇成為工程師。

卜國明為回饋社會,選擇成為工程師。

卜國明指施比受更有福,以工程師身分為傲。資料圖片

卜國明指施比受更有福,以工程師身分為傲。資料圖片

卜國明「做政府工整天要去立法會,EQ(情商)好固然重要,被侮辱時不會發火,可以禮貌地回答問題。」資料圖片

卜國明「做政府工整天要去立法會,EQ(情商)好固然重要,被侮辱時不會發火,可以禮貌地回答問題。」資料圖片

卜國明2011年以路政署總工程師身分,向傳媒解釋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施工方式。 資料圖片

卜國明2011年以路政署總工程師身分,向傳媒解釋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施工方式。 資料圖片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幸好他也相當爭氣,考入最高學府香港大學,原打算報讀新開設的牙醫系,無意中看到《香港工程師月刊》上的一張圖片,改變一生,「我還記得那張青馬大橋電腦模擬圖,當年青馬大橋將會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及車輛兩用懸索橋,如果我有份參與,日後便可以和子孫講述當中故事,於是讀了工程。」

靠學貸升學 盼回饋社會

當年卜國明的家庭,無法支撐其大學學費,幸好有政府的學貸,才得以順利升學。提起這段往事,他一度哽咽,直言自此確立人生方向,希望將當日的感動回饋社會,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因此,他從大學畢業後,投身政府,希望在不同範疇服務市民。

卜國明為回饋社會,選擇成為工程師。

卜國明為回饋社會,選擇成為工程師。

投身工程界30多年,他曾在路政署、水務署、運輸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及發展局工作,正如他所期望,參與交通運輸、發展新市鎮、制訂政策、大型填海等規劃。卜國明說,最難忘港珠澳大橋的興建,從規劃、設計、申請撥款,到施工和啟用,幾乎所有範疇均有參與,他說當初規劃時便想做一個不一樣的香港口岸,希望通過各種方式盡量降低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大型基建自然受社會關注,他坦言做政府工程受各方監督,工人也好,路過的市民也是。他很清楚,怪別人「在雞蛋裏挑骨頭」是沒有用,「關鍵還是在自己,要確保雞蛋裏沒有骨頭!」

卜國明指施比受更有福,以工程師身分為傲。資料圖片

卜國明指施比受更有福,以工程師身分為傲。資料圖片

建港珠澳大橋 「沒骨頭被挑」

回首過去港珠澳大橋發生的種種「爭議」,他的笑聲裏透出一絲無奈,「報紙寫港珠澳大橋石屎造假,但事實證明石屎沒有問題,而是外判實驗室職員的操守問題;又有人說我們水質樣本超標700次,但又沒有提到我們有30多萬個樣本,也沒談到打風下雨後帶動的影響,實際超標只有3次。」

他不諱言,港珠澳大橋的確有很多「新聞」,但最終都是證明大橋無問題。不埋怨質疑,僅是專注看著眼前難題,團隊上下抱著「一個團隊,一個目標」(one team,one goal) 的理念,歷經7年後打造連接粵港澳的跨境大橋,並引進了當時全港首創的不浚挖式的填海工藝,減少產生2200萬立方米、即相當於逾9000個游泳池的淤泥,「我們沒有骨頭被人挑,打造了金漆招牌!」

卜國明「做政府工整天要去立法會,EQ(情商)好固然重要,被侮辱時不會發火,可以禮貌地回答問題。」資料圖片

卜國明「做政府工整天要去立法會,EQ(情商)好固然重要,被侮辱時不會發火,可以禮貌地回答問題。」資料圖片

卜國明說,施比受更有福,一直以身為工程師為傲。2021年1月從土木工程處處長一職退休後,他在去年成為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一方面希望繼續回饋社會,為工程相關問題提供專業意見,一方面也想替新一代打造舞台,「今天香港的私人和公共建造工程量,達每年2500億元,5年至10年後預計升至3300億,工程人才不可或缺。」

卜國明指,未來多個新發展區會進行大量基建,社會對公私營房屋有大量需求,政府也希望提速、提效、提量,加上香港要推行再工業化,預期工程業界將迎來黃金時期。不過,他也承認,近年業界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如從前,故宣傳教育尤為重要,「香港市民日常的起居飲食、衣食住行等所用的物品,基本上是工程師做的,但市民不見得知道,所以我們需要說好工程故事。」

卜國明2011年以路政署總工程師身分,向傳媒解釋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施工方式。 資料圖片

卜國明2011年以路政署總工程師身分,向傳媒解釋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施工方式。 資料圖片

做好宣傳教育 吸引年輕人入行

今年工程師學會將舉辦「工程師周」,盼通過一連串活動,讓市民了解工程師的種類,同時通過與政府合作,希望日後做到「一校一工程師」,配對工程師成為學校的顧問,討論如何將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做得更好。他希望像他這樣,喜歡發揮創意、解決問題,並且想貢獻社會的人再多一點,並寄語年輕人好好裝備自己,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愛騎單車平衡身心 9月「進軍」愛沙尼亞

卜國明懂生活,他喜歡騎單車,去年底就曾被傳媒拍攝到,在參與香港單車節後,以全身單車裝備,到立法會選委界別補選的票站投票。他笑說,十多年前發現這項既可培養平衡力、反應和心肺功能,又可與其他人建立交際網絡的運動,「一個人踩又得、一班人踩也可,工作壓力大的話,更要思考如何令自己更快樂,確保自己身心康泰。」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希望說好工程故事,吸引更多人入行。

「做政府工整天要去立法會,EQ(情商)好固然重要,被侮辱時不會發火,可以禮貌地回答問題。」他笑說,具備社交智商(SQ)也有助提升工作效率。要練EQ和SQ,他的答案是「快樂」二字,強調應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故多年前已定期參加單車車隊,與車友遊山玩水、穿越群山,每年也會抽出時間到外地進行單車旅遊。他計畫今年9月「進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希望能「活到老、騎到老」,他憶述過去在台灣參與環台單車遊,遇到72歲的長者車友,「我希望我的72歲也可以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