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怕排隊,偏偏生活在大都市的你和我,坐車、買飯、搭lift……每天都要排、排、排。那麼,排隊時最讓人討厭的究竟是甚麼?如何排隊才排得更好、效率更高呢?
別小看排隊這回事,那可是一門大學問。「排隊心理學」由上世紀初開始興起,專家至今大致歸納出,人類在等候過程中常見的三項心理特徵:
1. 排隊等候時感到無聊
2. 以為只等一會兒,但卻等了很長時間,令人非常討厭
3. 見到後來者「先上岸」,令人非常非常討厭
在1950年代,美國紐約的寫字樓大廳爆發了小危機︰在寫字大樓辦公的人愈來愈多,可是升降機不夠,人們愈等愈久,引發大量抱怨和投訴。
要解決問題,方法之一是將大樓推倒重建,並加建更多升降機,不過專家研究發現,問題癥結根本不在於要等多久,而是人們在等候時的感受。有些寫字樓在升降機旁邊安裝落地鏡,人們「等lift」時可以照照鏡、調調情,抱怨量因而大減。
從升降機旁邊的鏡子,到醫務所中那部電視機,都是人們想出來,解決排隊等候時無聊的方法。
不過要數到運用「排隊心理學」的大師,就非迪士尼樂園莫屬了。試想想,你想在樂園玩過山車,動輒要花上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排隊,為甚麼你不會感到洩氣,仍然會「死心塌地」排隊呢?
原因是當你進入人龍時,你已聽到其他人的呼叫聲,感到遊戲項目已經開始,由你踏進遊樂區直到登上過山車,通道中都有各項刺激,分散了你的注意力,更會讓你感到自己正逐漸接近終點,而並非停滯不前。
心理學研究證明,只要我們知道明確要等待多久,就會安心地「慢慢凡」。所以愈來愈多交通工具,會在月台安裝電子顯示屏,告知乘客下一班列車幾時到達。
不少遊樂設施也用上這一招,他們會在漫長的等候隊伍沿線豎立告示牌,告訴顧客不同的等待時間。最妙的是這個時間,往往比真實等候時間長一點,令顧客以為自己提前結束了等待。
排隊最易激起情緒的就是有人「打尖」,看到後來的人先得到服務,仍在排隊的人特別憤怒。在極端情況下,更會引起爭執甚至血案。
不過,有些「打尖」是例外的,例如超市內的特快通道——只買了一包餅乾的人,就不必跟買了一大車東西的人一起排隊。醫院急症室也容許插隊,情況緊急的病人當然要優先處理。
為了解決排隊帶來的煩惱,多間知名企業例如溫蒂漢堡、美國航空、花旗銀行等,就設計出「蛇形排隊法」(Serpentine Line),即同時開放多個服務窗口,每個窗口每次只服務一名顧客;其他等候者就在一條彎彎曲曲的隊伍輪候,即今時今日在銀行見到的排隊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你絕對不會見到有人「打尖」。
活得健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