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歷史長河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2023年03月24日 10:00

香港在中國古史有相關的記載,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必答題,根據《南海志》記述,「媚(音︰眉)川都」即香港哪個地方?這條沒得選擇,即場考起同學。「媚川都」背後是古代香港採珠業的血淚史,為了更好的說明,這次很榮幸得到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地名部類及附錄部類》責任編輯蔡兆浚的幫助,提供第一手歷史材料加以說明。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相信大家應該有聽過「合浦珠還」的故事,但原來古代香港採珠業曾經盛極一時,是不遜於合浦的珍珠產地。香港採珠業始於五代十國南漢時間,至明代中葉前後共六百餘年間。當時的採珠地在大步海(即今吐露港、大嶼山沿海)一帶,由官方設立專門機構管理,並且數次易名。如在五代十國南漢時是「媚川都」、兩宋是廣南市舶司、元代是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及至明代則是東莞縣和廣州市舶司。

更多相片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古香港地理劃分有別於今天,「媚川都」的範圍雖主要指今日的吐露港,但卻不限於吐露港,甚至延伸至大嶼山海域一帶。至於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港(古稱「中門」),相信並未包括在內,這主要與採珠工作範圍有關。因為維多利亞港一帶水流較急,不適宜珍珠的生長,相反吐露港屬於內港,非常適合珍珠的生長,至於日後環境方面的改變則屬後話。

據《十國春秋》及《南漢紀》記載,南漢後主劉鋹在大寶六年(963年)設立「媚川都」,徵民為兵,據《南漢紀》載「能採珠者二千人」具備相當之規模。不過也有說達「八千人」,見於《澠水燕談錄》,估計實際人數或因時而有所增減,約在二千至八千人左右。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為甚麼名為「媚川都」呢?先說「媚川」,語出西晉陸機《文賦》中「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以示大步海盛產珍珠。至於「都」在當時屬於軍事建置單位。「媚川都」以徵召的漁戶、採珠人等土民為兵卒,編入軍事團體編制,以採珠為任務。宋開寶五年(972)滅南漢,廢除「媚川都」,並編其少壯者入「靜江軍」,即證明採珠之民即士卒也。時人採珠「以石縋足,蹲身入海,有至五百尺深者」,致使溺死、被大魚咬死者,不計其數。」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宋史》〈劉鋹傳〉記載:後主劉鋹「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澠水燕譚錄》亦載:「珠璣充積內府,所居殿宇,梁棟、簾箔率以珠為飾,窮極華麗。」大步海的珍珠滿足了嶺南君王的慾望,卻未為百姓帶來富足,反而招致了巨大的苦難和不幸。因此在宋太祖開寶五年五月初十日(972年6月23日)以採珠禍國害民,令行廢止,並撤除媚川都,以安民心。宋人(方信孺)有詩《媚川都》載:「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可惜不久之後,宋廷又恢復採珠。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兩宋、元明之間,採珠廢復不定。成書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志》卷第七〈寶貝〉〈珠〉記載:「元貞元年(1295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内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當中的青螺角、荔枝莊,位於今日吐露港對出的赤門海峽。元廷在延祐四年十二月(1318 年1-2 月)設立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在大步海持續採珠。《元史》〈食貨志〉 〈歲課〉亦載:「珠……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足見香港地區直至元代仍為重要的珍珠產地。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在過度採捕之下,到了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因廣東珠池蜃蚌日漸減少,明廷下令停止採珠,亦禁止民間私採。官方的採珠行為至此結束,古代香港的採珠業亦逐漸衰微。到了清代,香港採珠業時斷時續,如在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5年) 明詔罷採,但清順治、康熙、乾隆曾下詔採珠,惜已所獲無幾,不得不再三放棄。

雖然香港採珠業曾經盛極一時,但後世已很難找到存下來的宋代珍珠文物。此因珍珠作為有機質,保存較難;加上靖康之難及南宋末年兵火,相信南漢時期的珍珠較難流傳至今。再說清代珍珠文物較常見,上及明代已鮮少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衍遊走秦魏兩國 「枉尺直尋」不能成功

2024年06月28日 20:00

戰國時代的長度單位有別於今天,如「尋」是指八尺的長度,所以有「枉尺直尋」這成語,形容彎曲的時候只有一尺,但伸長的時候便達到八尺之多。該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在孟子處身的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為了戰勝他國,可謂不擇手段,其中以縱橫家最為有名。他們為求做官可以沒有原則,今天可以為秦國辦事,明天可以反過來為魏國辦事,除了有名的蘇秦及張儀外,公孫衍也可以當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公孫衍是魏國人,最初在魏國當官,但不久後便到秦國為將軍,更曾領兵兩次戰勝魏國,使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獲封為「大良造」。

但故事並未完結。魏王在割地求和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時張儀剛好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而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覺得張儀的話有道理,最終任命張儀為宰相,這使到公孫衍非常不滿,一怒之下投奔魏國,準備反過來進攻秦國。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公孫衍終於取得魏國宰相,實行合縱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然而,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雖然公孫衍未能成功合縱抗秦,但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孟子》一書中,景春曾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不過孟子認為公孫衍做事沒有原則,所以不能成功。後世以「枉尺直尋」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屬於貶義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