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茍」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清朝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在第四回中有提及:「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家牛在世界的各種宗教如猶太教、印度教、耆那教、佛教、拜火教,以及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宗教中都被重視,而牛肉更是穆斯林的主要肉食。(網上圖片)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止殺牛,就算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一天,鄉紳張靜齋與舉人范進相約去拜訪高要縣知縣湯奉,湯知縣自然要置酒招待他們。可是,席間有位老者給湯知縣送來了五十斤牛肉。湯知縣雖然不知道這位老者從哪裡得到如此龐大數量的牛肉,但一向貪贓受賄的他也不太在乎,只想盡快收下這份厚禮。然而,當他正想清清嗓子,開口道謝時,突然想起皇帝的禁令。一時間,準備好的話都就堵在了喉嚨中,讓他有點無所適從。
這裡的劉老先生指的是劉基。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不但輔助朱元璋完成帝業,更是為明朝開創了太平世代,因此後人將他比作為諸葛武侯。(網上圖片)
只見愀然作色的他轉向一旁的張靜齋,並問道:「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寬宏了事。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張靜齋聽後搖頭道:「這可萬萬使不得。你我都是為官之人,心中應當只有皇上,怎麼可以為回教的人說話呢?你可記得洪武年間的劉老先生?」見湯奉默不作聲,張靜齋便繼續說道:「洪武皇帝私訪到他家時,正巧江南張王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沒想到,這菜壇子內有乾坤,藏著的可不是腌菜,而是金子!皇上一見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甚至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菜壇子。(網上圖片)
湯奉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只好連忙請教他該如何是好。張靜齋思忖了一下,說道:「世叔,您可在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老者抓起來後,然後打他幾十板!不過這樣還不行,最好給他帶上一面大枷,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你還可以在旁邊貼一張告示,說他大膽妄為,知法犯法。要是您想讓他遊街示眾,也未償不可。皇上知道您辦事這樣一絲不茍,那麽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湯奉聽了,連連點頭同意。第二天就接照張靜齋所說的辦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一絲不茍」這個成語,意思是指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形容辦事認真細致,一點兒不馬虎。
我們經常以「一刹那」來形容一個極短的時間,那麼這個時間究竟有多長?我們可以透過佛經記載,來了解及計算「一剎那」及「一瞬間」。
網上圖片
據了解,印度世親所著的佛經《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十二》中載,「一彈指」頃有六十五刹那。那麼「一彈指」時間多長?外界有指「彈指」是用手指輕輕一彈的時間。但「彈指」及「刹那」都是印度的梵語,是佛教中計量時間的量詞。東晉時期,和尚法顯到了中天竺求取了一本《摩訶僧祇律》,記載了:「刹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法顯所譯的經典 (網上圖片)
所以,從以上的資料就可以計算出「一剎那」。因為,一天一夜總共24小時,有30個須臾。即是每一個須臾就有48分鐘,再繼續除下去,一個「彈指」就是7.2秒,一「瞬間」為0.36秒。所以得出,「一刹那」就是0.018秒,即是千分之18秒。也能了解,「一瞬間」比「一剎那」時間長得多了。
網上圖片
再據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記載的來計算:「百二十剎那成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成一臘縛,此有七千二百剎那。三十臘縛成一牟呼栗多,此有二百一十六千剎那。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晝夜」據載,一日一夜有30牟呼栗多,900臘縛,54,000怛剎那,6,480,000剎那,所以「一剎那」時間為1/75秒,即約為0.013秒,即是千分之13秒。在不同佛教經典中,「一剎那」這個十分短暫的時間長短不一,其實速度大約是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
網上圖片
事實上佛教經典非現代原子科學的著作,況且萬事萬物本來瞬息萬變,不會乖乖靜止不動讓你去測量。所以經典有說法來說明「一剎那」,而且經典當中的準確度偏差可說是甚少,也證明佛陀的討論,並非如外界認為般粗糙,佛教經典的一些說法,也能達到現代原子科學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