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雞蛋過期仍可吃?煮食前留意2件事3招分辨新鮮度

樂活道

雞蛋過期仍可吃?煮食前留意2件事3招分辨新鮮度
樂活道

樂活道

雞蛋過期仍可吃?煮食前留意2件事3招分辨新鮮度

2023年04月21日 07:00

出現兩種異常情況就不宜食用

雞蛋過了所標示的食用期限,還可以吃嗎?是否就代表變壞,容易導致食物中毒?THEi食品與健康科學學系講師文嘉敏博士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雖然雞蛋最佳存放期限一般不長,但其實過了食用限期後,短期內仍然可以吃,不過煮食前要先留意雞蛋有否出現2個異常情況,一旦出現就不宜食用。文嘉敏博士又指,有3種方法可以分辨雞蛋是否新鮮、高品質。

更多相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雞蛋不能洗

雞蛋不能洗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雞蛋過期等於變壞易中毒? 出現2情況不宜吃

港人工作繁忙,買食材後若無閒煮食,一不留神就很易把食物放過期。雞蛋是常用食材之一,到底可以保存多久?放雪櫃保存就最好?THEi食品與健康科學學系講師文嘉敏博士受訪解答如下:

雞蛋放雪檳保存最好?

文嘉敏博士受訪表示,雞蛋應該在低溫環境保存,例如雪櫃,因為可以避免雞蛋出現變化,例如令蛋白質變質。同時,亦要盡量避免雞蛋流失水分,減少變壞情況。

雞蛋最佳保存期 吃過期蛋留意2件事

雞蛋可以存放多久?文嘉敏博士又指,超級市場販售的雞蛋,一般最佳保存期為一至兩星期。至於存放超過兩星期的雞蛋是否不能食用,繼續吃會食物中毒嗎?她表示,當雞蛋存放的時間超過最佳保存期,細菌的含量可能會增加,但如果雞蛋沒有出現以下情況,就代表仍可食用。

出現異味

蛋黃或蛋白變色

文嘉敏博士又指,如果要吃存放時間超過最佳保存期的雞蛋,就必須徹底煮熟,避免把雞蛋的細菌吃進體內,導致身體不適。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3招分辨雞蛋新鮮程度及品質

要分辨雞蛋是否新鮮、變壞,要靠聞?文嘉敏博士建議用以下3大方法自行檢查雞蛋是否新鮮及其品質:

分辨雞蛋新鮮程度及品質的方法

1.將雞蛋放入裝滿冷水的容器中,如果直接沉入水底就是新鮮雞蛋;如果一開始往下沉,之後再浮上水面,就是過期雞蛋。原理是不新鮮的雞蛋水份會減少,令蛋內的氣體變大,從而令雞蛋浮上水面;而新鮮雞蛋沒有氣體,所以會沉入水底。

2.用燈光照雞蛋,如果發現雞蛋尾部的氣室愈大,就代表雞蛋愈不新鮮。原理與放入水中相同,當雞蛋不再新鮮時,蛋內的氣體就會增加,令雞蛋的氣室變大。

3.直接打蛋在碟上,如果蛋白呈較厚的圓拱形,就代表雞蛋的品質較好;如果蛋白呈較稀的扁平狀,就代表雞蛋的品質較一般。

雞蛋不能洗

雞蛋不能洗

雞蛋要清洗嗎?洗了更多菌易變壞?

根據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雞蛋不需用水清洗,如果用水清洗雞蛋,可能會令水份從蛋殼滲入,導致雞蛋變壞:

雞蛋不能洗 ?

由於雞蛋在排出過程中和接觸環境後會接觸到細菌,故在有殼雞蛋的表面找到細菌不足為奇。細菌數量多並不代表食物含有致病菌。

弄濕蛋殼可能會有利微生物進入蛋內(相信微生物會跟水透過毛細作用從小孔滲入蛋內)。殘留在蛋殼表面上的水可能有助蛋殼上的細菌繼續生存。

不當清洗亦可能破壞表層膜。許多市面上出售的雞蛋在商業加工處理過程中實際上已作清洗。為盡量減低微生物進入蛋內的機會,清洗工作需以指定方式進行。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不同蛋類食物的最佳貯存溫度

雞蛋的存放位置亦會因煮熟後再有不同,本港食安中心指出,本地食物中毒個案常見是由蛋類菜式貯存溫度不當而引起,食安中心建議如蛋類食物在烹製後並非即時食用:

炒滑蛋等熱食的食用或貯存溫度:保持在攝氏60度以上

三文治及甜品等冷食貯存溫度:攝氏4度或以下的溫度存放。

正確處理雞蛋方法

食安中心教正確處理雞蛋的方法:

向信譽良好的可靠供應商購買雞蛋。遵照雞蛋包裝/標籤上的食用日期和貯存溫度。在一般情況下,雞蛋是不用清洗的,但雞蛋若遭禽鳥糞便污染,可用水清洗(如有需要,可用家居洗滌劑輔助清洗)。

清洗後,應立刻烹煮雞蛋。避免進食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雞蛋和蛋類製品,尤其是長者、嬰兒和孕婦。雞蛋應徹底煮熟至蛋黃和蛋白完全凝固。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同場加映】雞蛋或含沙門氏菌 專家教預防感染方法

沙門氏菌食物中毒症狀

沙門氏菌潛伏期:約6至72小時,通常受感染後12至36小時會出現徵狀。

腹痛

嘔吐

腹瀉

發燒

情況嚴重者可能會出現併發症,例如敗血症及脫水,甚至死亡。

預防感染沙門氏菌

食安中心指出,要減低感染沙門氏菌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要留意以下幾點:

徹底煮熟和加熱能消滅食物中的細菌,包括沙門氏菌。

食物應煮熟至中心溫度至少達75℃。

食物煮熟後如供熱食,在上菜前應保持於60℃以上,冷食則應保持於4℃或以下。

煮熟的食物應立即食用,不應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如超過4小時便須棄掉。

未經煮熟的蛋類菜式存有沙門氏菌污染風險。

選吃採用經巴士德消毒的雞蛋、蛋類製品或蛋粉配製的菜式。

高危人士,包括孕婦、幼童、長者及免疫力弱人士,不宜生吃或進食未經煮熟的蛋類菜式。

「倒春寒」點著衫?專家指出,「倒春寒」來襲最易從身體4個部位入侵,建議採用「洋蔥式穿衣」應對晝夜溫差。

「倒春寒」來襲晝夜溫差大

初春到來,人們才感受到一絲春天的溫暖,又遇冷空氣來襲。據氣象預測,3月25日至28日寒潮將橫掃全國多地,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降幅可達攝氏20度,冷暖變化極為明顯。面對「倒春寒」來襲,專家建議採取「洋蔥式穿衣」方法,以應對晝夜溫差加劇,減少著涼及其他健康風險。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倒春寒來襲 身體出現5大變化

1. 呼吸道受刺激

早春時節,忽冷忽熱的氣溫往往容易刺激呼吸道,尤其是長者及幼童等抵抗力較弱人士極易感冒。氣道受冷空氣刺激後,可能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另外,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若有家族史或敏感體質,更易出現嚴重症狀。

專家對此建議,體質較弱者在「倒春寒」期間應減少外出,出門時應戴好口罩並注重保暖,避免著涼。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2. 手腳冰冷

外界溫度過低,血液會流向身體核心部位供氧,導致手指、腳趾、耳朵等末梢血液減少,進而感覺寒冷。因此,建議穿著保暖襪或保暖鞋、胸背部貼身衣物要穿暖些,以助血液在全身均衡分配,保障身體末梢供血。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3. 胃部痙攣、胃腸道易受寒

天氣轉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及胃部血液循環,易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及胃腸炎等。若本身有胃病,務必注意腰腹部保暖,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同時應多喝熱水、少吃生冷食物並定時用餐。

4. 心臟負荷加劇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的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出現急性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氣溫驟降亦會令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出現心肌缺血,若再伴隨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更可能加重心臟負荷。因此,長者尤其要做好保暖,並在醫生指示下合理用藥控制血壓。若出現胸悶、隱痛或心慌等症狀,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應提高警覺並及時就醫。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5. 血管阻塞、腦梗高發

春季是腦梗高發季節,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低氣壓和高濕度會刺激血管神經,使小動脈血管持續痙攣,血壓驟然上升,增加中風風險。另外,夜間入睡後血液黏稠度上升,這也是中風高發於這個時段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民眾發現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或伴隨眩暈嘔吐等症狀,應高度警惕並立即就醫檢查治療。中風急救分秒必爭做到三早:早識別、早求救、早溶栓。

4大「重點保暖對象」

冷空氣傷人由外而入,最易從以下4個部位「偷襲身體」:

1. 頭部

若未戴帽子,冷空氣會從頭部入侵,可能導致頭痛、頭暈等不適。

2. 肩頸背部

當晚間氣溫驟降時,肩頸部位若未妥善保暖,頸部受寒過久容易引起頸椎病、肩周炎以及背痛等問題。

3. 腿腳

四肢血液循環較末端,著涼後易致關節炎或「老寒腿」,部分人春天仍穿短裙或短褲,恐加劇受寒程度。

4. 腰腹

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後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洋蔥式穿衣法」抵禦寒潮

所謂「洋蔥式穿衣」就是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和疊加。這種穿衣方法在保證溫暖的同時,還方便在日間溫度回升時視情況脫下,不至於著涼或出汗,等到夜間氣溫驟降時再穿回,靈活調整舒適度,減少著涼風險。

內層:可選擇排汗功能良好的貼身衣物,保持體表乾爽。

中層:穿著毛衣、線衫或抓絨衣,確保身體有足夠的保暖度。

外層:建議採用防水、防風材質的外套,既能抵禦風寒,又方便隨時穿脫。

養生建議:注意作息 保持運動

醫生提醒,除了穿著保暖外,民眾也應多補充溫熱食物及充足水分,以維持體內良好代謝。此外,春季天氣多變,應有足夠休息及適度運動,特別是長者、幼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定時檢查血壓、血糖等指標,一旦出現不適症狀宜盡快求醫。

「倒春寒」期間,氣溫極易波動,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感冒或其他健康問題。專家呼籲大眾務必做好禦寒措施,若有出行計劃,宜留意當地氣象變化,並謹記「洋蔥式穿衣」法,盡量降低天氣驟變帶來的風險。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