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歷史上首個奴隸制王朝的興衰:從廢除禪讓制到太康失國

歷史長河

中國歷史上首個奴隸制王朝的興衰:從廢除禪讓制到太康失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歷史上首個奴隸制王朝的興衰:從廢除禪讓制到太康失國

2024年07月05日 10:00

大禹治水功德無量,深得人心,他接替舜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但此時,氏族社會已經進入了晚期階段。隨着生產力的提高,人們不再只是生產維持生計所需的物品,還能創造出剩餘產品。氏族部落的首領們開始利用職權將剩餘產品轉化為私有財產,這標誌着私有制的出現。隨着時間的推移,部落首領們不斷積累着社會財富,逐漸成為了貴族。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加,各部落為爭奪社會財富而頻繁爆發戰爭。在戰爭中,俘虜不再被殺害,而是成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奴隸,這漸漸形成了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社會因此陷入了崩潰的邊緣。

禹自己便是一個大貴族,擁有千百個奴隸和無數頭牛羊。據説他晚年曾到東方視察,並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各部落首領,來應邀的首領數以萬計,並且都帶着寶玉和錦繡前來。唯有一個防風氏的首領未到場,禹認為這是大不敬之舉,下令斬殺了該首領。這説明禹已不僅僅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而是真正的國王。

禹晚年曾像堯、舜那樣按照禪讓制度,選定協助他治水的伯益作為繼承人。但是,伯益早逝,再加上禹所在的夏部落有很多勢力強大的貴族,禹去世後,他們擁戴禹的兒子啓繼承了禹的地位。自此氏族社會的禪讓制正式被廢除,「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轉為了「天下為家」的家天下。

啓使用夏部落的名稱命名自己建立的王朝,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開國君主。然而,更準確地説,禹才是夏朝的開國君主和奴隸社會的創始人。

夏朝建立之初政權並不穩定。啓召集和宴請各部落首領,希望他們能認可他所建立的王朝。然而,各部落首領仍然堅守公行天下的古老傳統,認為領袖是能人居之,啓的做法等於把天下當成自己家,因此他們非常不滿。扈氏的部落首領拒絕參加宴席,啓勃然大怒,派兵討伐扈氏部落。雙方在甘地展開激戰,最終扈氏戰敗,全族被滅。這場戰爭大大震懾了其他部落首領,他們不敢再有異議,表示願意臣服於夏。

啓封各部落首領為自己所在部落的國君,封他們的國家為侯國,這些侯國受夏朝統領,以夏為尊,每年向夏朝進貢牛羊、糧食和奴隸。這樣一來,強制性的國家制度得以建立,並鞏固了夏王朝的地位。

奴隸社會之初,雖然一部分人脱離了勞動,但在奴隸主的強迫下,奴隸們得以集中勞動,反而提高了生產力。很快,夏王朝就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四面環繞着臣服的部落,社會也變得穩定。然而,啓漸漸變得驕奢淫逸,整日縱情於享樂之中,不理政事。在位十年後,他去世了。他的五個兒子都想繼位,王室內部展開了奪權大戰。經過激烈的角逐,太康成為了新的統治者。

太康登基後,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為所欲為,同樣地置國家大事於不顧,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整日田獵無度。他不聽朝臣的勸告,政事廢弛,荒淫無度。夏朝內部的奪權鬥爭使政治更加混亂,太康也沒有政治才能,導致百姓失望,朝臣離心。

在該時期,位於黃河下游的東夷族部落有一個名為有窮氏的部落,首領后羿是個野心勃勃的人。這個部落的祖先羿是力大無比的神箭手。根據傳説,在遠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都是天帝的兒子,輪流值班,每人出來一天,因此人們看到的只有一個太陽。然而有一天,十個太陽頑皮,同時出現在天空上。瞬間,大地上的莊稼和動物都被烤死了,江河湖海也乾涸了。天帝派羿去教訓這十個孩子,羿挽弓搭箭連發九箭,射下了九個太陽,馬上天降甘露,一切又都恢復正常。

太康的昏庸使其他諸侯奪權篡位有了可乘之機。后羿看到太康昏庸無度,引起了許多不滿,認為有機可乘,便開始伺機取而代之。

太康有一天帶着眾親信去洛水北岸遊獵,然而一去就耗費了一百多天的時間,這期間他對政事漠不關心。后羿得知這個消息後,暗自高興,認為這是個好時機,於是興兵佔領了夏朝的都城安邑,並帶領軍隊駐守在洛水南岸。太康玩得盡興,打算回去,但當他走到洛水岸邊時,發現南岸集結了重兵,一下子就慌了神,趕緊派人去問發生了什麼事。他的探子帶回消息説,是后羿帶着軍隊以「伐無道」之名,來驅逐他了。由於各部落首領對太康早有不滿,再加上對后羿的軍隊有所忌憚,因此沒人前來勤王。這下太康無家可歸,十分懊悔,只能在北岸過起了流亡生活。這就是歷史上的「太康失國」事件。太康在外流亡27年,後因病去世於陽夏。

太康失國。網上圖片

太康失國。網上圖片

后羿成功驅逐了太康,但他仍不敢自立為王,於是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王,並試圖掌握實權,讓仲康充當傀儡。然而,仲康不滿於被人擺佈,便謀劃削弱后羿的力量,奪回大權。但最終事情敗露,仲康被后羿軟禁,後來因抑鬱成疾,最終病死。

仲康去世後,按照慣例應由他的兒子相繼位,但相還年幼,於是后羿乾脆將相趕走,自己坐上了王位,夏朝也由此易主。夏朝開啓了「家天下」的局面,才傳了兩代君王,大權就落入了外姓人之手。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樓蘭為何激起憎恨 令人作詩「不破樓蘭終不還」?

2024年07月08日 10:00

樓蘭是一個充滿了傳說和古人情懷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提到樓蘭的詩歌多達八十四首,其中大多數都以「破樓蘭」或「斬樓蘭」為主題,這讓人很好奇,樓蘭究竟有何能耐,讓古人對其恨之入骨,甚至發誓「不破樓蘭誓不還」?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之始

當我們踏進樓蘭的遺跡,感受那片荒凉而寂寥的土地時,仿佛時光倒流。我們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樓蘭的故事如同一幅古老的畫卷,細膩而富有邏輯性地描繪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荣辱。

樓蘭以一座城郭之國的身份,默默承載著「絲綢之路」南北兩路的分界線,成為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然而,樓蘭注定要面對匈奴的威脅和壓迫,成為咽喉要道上的一根刺。

要了解樓蘭的故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中原地區對樓蘭這個地方一無所知,「絲綢之路」的誕生將中原與樓蘭連接在一起,為兩地的接觸創造了機會。「絲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和新疆,再經中亞和西亞,最後通向地中海的一條貿易路線。這條路連接東方、西方和中東,開啟了最初的全球化紀元,而中國的絲綢也正是通過這條「絲路」,才能將其運往羅馬,並成為一種貴族服裝的象徵。

但「絲綢之路」的開闢並非一蹴而就,早在商代時期,中國與其他地區已經有過接觸,如考古發現的商代墓葬中的青銅器就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馬車也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舶來品,馬車傳入中國的路線與後來的「絲綢之路」高度吻合。因此,古代人並沒有「絲綢之路」的概念,他們的商路往來更像是接力一般,逐步傳遞到羅馬,而羅馬也將本國的特產傳到中國。

儘管那個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如此偉大的商業活動,樓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退出歷史舞台,司馬遷《史記》中將樓蘭描寫為「一城一地,四萬余人」,是「西域36國之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之爭

樓蘭這個小國雖然不願與漢朝對立,然而由於匈奴的存在,樓蘭成了他們喉嚨中的一根刺。

樓蘭位於絲綢之路與其匯合處,所有商隊都必須經過樓蘭才能獲取補給。樓蘭與漢王朝並無任何仇恨,甚至對漢朝的行蹤一無所知,只是樓蘭王朝受匈奴所制約,成為絲綢之路上的絆腳石。

匈奴人與中原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自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秦國就一直與匈奴交戰,並修築長城以抵禦他們。秦國統一中原後,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人仍然是西北的霸主。漢武帝深知匈奴人的威脅,決定展現自己的實力,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為了了解匈奴的情況,漢武帝派遣特使張騫前往西域。對於張騫來說,他的使命並不平坦,不久之後就被匈奴俘虜,幸好單于對張騫頗為欣賞,沒有殺他,僅將他拘禁起來。

張騫在匈奴被關押了十年,直到他從匈奴內部戰爭中逃脫出來。儘管張騫未能爭取到同盟,但他出人意料地開拓了一條新的商路,使得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貿易得以恢復。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在這段時間逐漸崛起,雖然只是一個小國,但通過與其他商隊進行貿易,確保了國力的強盛。然而,由於匈奴的侵略,樓蘭成為絲綢之路上的轉折點。商人們在路上遭受匈奴的劫掠,甚至使臣都被殺害,樓蘭毫無反抗的餘地,只能順從匈奴的命令。

漢武帝無法容忍樓蘭的侵略和威脅,於公元前108年派遣七百騎兵向其宣戰,要求其歸順漢朝。儘管樓蘭有投降的意願,但那只是對樓蘭的回應而已。匈奴再次對樓蘭發動進攻,樓蘭國王無奈之下,只好向匈奴和漢朝投降,並把兩個兒子分別送到匈奴和大漢,以求和解。

如此一來,樓蘭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但在公元104年,匈奴人再次向樓蘭發起進攻,迫使樓蘭暗中阻撓李廣利的軍隊出兵攻打大宛國。李廣利是漢朝的一名勇將,他不滿樓蘭王的暗中算計,將其擒到長安,交給了漢朝皇帝。

樓蘭的所作所為讓漢武帝非常惱火,但樓蘭王也非常壓抑,身為一個小國,他只是被逼無奈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樓蘭王再三懇求,漢武帝考慮到樓蘭與匈奴、漢朝交界之地,最終決定寬恕他們,讓其回國。

然而,樓蘭王剛回國沒多久就驾崩了,這就引發了繼承人的問題。由於匈奴靠近樓蘭,他們很快將王儲當作人質,帶到了樓蘭。在匈奴的支持和煽動下,樓蘭王儲不甘心於漢朝的統治,不斷干涉漢朝的政局。

就在這時,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登基,霍光試圖說服漢昭帝答應出兵樓蘭,但漢昭帝與漢武帝完全不同,他不願意動武,因此霍光只能自己行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樓蘭歸順

在無奈之下,霍光尋找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傅介子,帶領著三十六人前往樓蘭。儘管只有三十六人的力量遠遠不足以攻打樓蘭,但傅介子不得不運用他的智慧。傅介子抵達樓蘭後,以大漢特使的身份前來封賞樓蘭王。

新上任的樓蘭王猶豫不決,傅介子卻找到了一個機會,他告訴樓蘭王,如果你不接受賞賜,就意味著你不願向大漢稱臣,樓蘭王明白這個機會的重要性。他接受了賞賜,並承諾效忠於大漢。傅介子的聰明才智使樓蘭免於戰火,成為大漢的附庸國。

樓蘭不再是中原人心中的敵人,而是漢朝的盟友,但樓蘭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變。隨著漢朝的滅亡,樓蘭在五胡亂華的時期遭受了重創,最終在歷史長河中完全消失。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