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代有期」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左丘明所寫的《左傳》,在《莊公八年》中有提及:「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齊襄公在位期間曾成功討伐衛國、鄭國,但諸侯各國多有不服者,加上齊襄公的連連取勝恐怕早就得罪了周天子。齊國大夫紛紛擔心周天子會發兵討伐齊國,都建議齊襄公派重兵戍守邊關。齊襄公一聽,覺得言之在理,於是便派連稱、管至父兩個人到葵丘戍守。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都如實稟報。
齊襄公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四位國君,也是春秋時間的一代霸主。齊襄公在位期間,齊國國力漸強,曾攻伐衞國、魯國、鄭國,但其實襄公為人荒淫無道,殺戮無辜。更為荒誕的是,襄公曾染指其妹,即魯桓公夫人文姜。後來,襄公還派彭生殺害魯桓公。即便東窗事發,但只是殺了彭生以向魯國交代罷了。(網上圖片)
對於連稱、管至父兩人來說,駐守邊疆可是一件苦差!他們雖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只得委婉地問齊襄公:「為國守邊,臣自感榮幸。只不過,駐守邊關一事要到什麼時候呢?」這問題問得齊襄公一楞,頓時大殿陷入沈默。恰好,那時齊侯正享用著甜瓜,隨口說道:「什麼時候⋯⋯那就明年瓜熟時候吧!」連稱、管至父心想:瓜一年一熟,頂多一年就可以回來了!兩人欣喜地點點地,連忙作告退禮,離開了大殿。
(網上圖片)
可是,齊襄公就隨口一說,又怎麼會記得約定呢?一年後,齊侯果真把連稱、管至父兩人給忘了。兩人日日等、夜夜望,卻仍未見齊襄公一通文書,不免心生怨懟。兩人合計,向齊襄公回送一瓜,暗示:瓜已成熟,大王是否該派人接替我們了?沒想到,齊侯居然耍賴皮說:「瓜是熟了,但你們還是在那多守一年吧!」兩人暴怒,沒料到齊襄公這麼不守信用,心中仇恨的種子也悄然萌芽。後來,兩人趁機帶兵回來,一怒之下就把齊侯給殺了。
在古代,行軍打仗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加上,本來邊境條件都比城惡劣,所以邊境值守都被視作苦差。(網上圖片)
「瓜代有期」這個成語便是由此典故演化而來,原意是指兩人輪流戍守一地,瓜熟時赴任,來年瓜熟時一定會有人來交接;後來引申為有一定的輪替期限,期限一到,自然有人來接替。
「以強凌弱」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莊周所寫的《莊子》,在《盜跖》中有言:「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孔子有位名叫柳下季的朋友,他作為魯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後代,自然恪守禮法。然而,他的弟弟盜跖卻沒有繼承家族的賢者風範,成為了奴隸起義的領袖。盜跖當然不姓盜,只不過當時士人夫不願將他跟「和聖」柳下季扯上關係,因而稱他為「盜」,以示鄙蔑。盜跖手下九千人,以武力橫行天下。凡是盜跖途經之處,均是硝煙瀰漫,寸草不生。因此,一時間大國嚴守城池,小國閉城自保,百姓因而叫苦連天。
網上圖片
有次,孔子勸柳下季說:「做父親的,必定要教誨他的兒子;做兄長的,也有責負教育他的弟弟。要不然,父子兄弟的關系也就不可貴了。如今,先生雖為當世才子,卻沒有辦法教好弟弟,實在是令人羞愧。不如,讓我去勸說他吧!」
柳下季聽後,內心不由得燒起一道無名火,有點為難他說:「先生此言差矣!雖我遵守著道德典範,但如果弟弟不聽兄長的教育,哪怕是有先生您這樣的辯才,也是沒有辦法的吧?況且我弟弟他意氣如暴風一樣急變,實在難以溝通,我看先生你還是莫去為妙。」
柳下季,也被稱為柳下惠。曾任魯國士師,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尊他為「和聖」。(網上圖片)
孔子當然知道盜跖此人喜怒無常,但他知道自己不可就此罷手。於是他與弟子顏、子貢一同前去會見盜跖。當盜跖得知孔子要來見他,勃然大怒地吼道:「這個偽善之人居然敢來見我!」轉頭他便對通報人說:「你給我跟他說我們這裡不歡迎他這樣罪大惡極之人,讓他滾回去!要是他不回去,我就用你的肝來加餐添菜!」在盜跖心中,孔子此人虛偽無比,五谷不分卻吃得好,不懂紡織卻穿得好。整天搖唇鼓舌,迷惑天下君主,只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這樣的小人,不見也罷!
沒想到,孔子一再請求拜見。盜跖讓他進來後就開始大放厥詞:「孔丘,要是你所說的話不合我心意,你就不用活了!」孔子聽了也不害怕,不徐不疾地道:「將軍您明明身軀魁梧,智慧能包羅天下。可是如今,你卻是當起了強盜。難道『強盜』二字就那麽好聽嗎?」盜跖聽後也不怒,出言回擊道:「從黃帝以後,天下就爭奪不止。商湯起兵謀反,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逼得帝辛自焚而亡。從此以後,社會上都憑借強大的武力來欺淩弱小來奪得天下!」
在牧野之戰結束後,帝辛身居遠處殷都自焚而亡。(網上圖片)
孔子見話不投機,也只得回轉曲阜。在路上他不禁嘆了口氣說:「我真是自己觸黴頭,這次摸了一把老虎的胡須,卻險些被老虎吃掉。」
後人由此提煉出「以強凌弱」這個成語,意思是指依仗自己的強大或者人多,去欺壓弱小者;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