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濕疹日(9月14日)。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在香港十分普遍,每5人便有1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估計現時全港逾50萬人患中度至嚴重濕疹。濕疹是一種持久和續發的皮疹,以發紅、水腫、痕癢和發乾為表徵,可伴有結痂、剝落、起泡、開裂、出血或滲血。濕疹至今還未有完全根治濕疹的方法,專科醫生暫時只能控制症狀,患者或要終生面對不同的治療以舒緩病情。香港市民對濕疹治療的需求龐大,惟公營醫療系統用藥門檻太高,令不少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求助無門。

生物製劑為濕疹患者帶來希望

不同的臨床數據均表示生物製劑能持續有效地控制濕疹,對使用傳統藥物未能改善病情的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生物製劑能針對引發疾病的基因進行針對性治療,阻斷導致發炎的細胞激素活動,從而改善痕癢症狀,其成效比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理想,副作用也較少,可長期使用以控制病情。

公營醫療系統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關卡重重

濕疹生物製劑藥費每月逾萬元並需須長期使用。幸而,濕疹生物製劑已於2022年納入政府的撒瑪利亞基金中的資助藥物,供12歲或以上、經濟有困難並現正於政府治療的濕疹患者申請。可惜,現能成功申請政府資助的患者寥寥可數,暫時估計只約廿多人,即使有資格申請者亦困難重重。

生物製劑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以現在情況估計,濕疹患者從輪侯新症至可以使用新型藥物至少等待6年。濕疹關注組認為,適時向中度至嚴重濕疹患者提供效果較好藥物如生物製劑,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並減輕病情對其造成的生理及心理負擔。政府應與其他先進國家如英國、愛爾蘭及丹麥看齊,包括放寬臨床用藥標準;劃一無論成人及兒童只需使用一種傳統治療無效便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讓病人重建健康人生。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及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及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

有見及此,香港過敏協會及濕疹關注組聯合於今天舉辦記者會,揭示現時香港濕疹治療狀況,並提出訴求,期望政府可降低用藥門檻,讓更多患者得到適當治療。首先由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兼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講解濕疹如何影響患者生活,並由請來相關人士分享其親身經歷。

17歲濕疹患者跑上天台險做傻事

林太的兒子Harry今年17歲,自小已有濕疹,直至2022年5月突然濕疹大爆發,全身像「燒豬」般又紅又癢。「我立即帶他求醫卻沒太多好轉,病情反反覆覆。有次他交作文功課,內容講述他的濕疹情況,還提到自己有輕生的念頭,幸好Harry最後冷靜下來才沒做出傻事。學校社工知道了即時安排他到公立醫院看醫生,當日入院留醫,用了特效藥及濕敷治療後情況好點他便嚷著要出院,醫院給了一大堆藥,之後就定時覆診。」

林太表示,Harry仍在看兒科,當日入院時亦被轉介到精神科,給了安眠藥物。「他覺得醫生開藥很不人性化也很僵化,例如類固醇及豬油膏,Harry已表明這些藥沒效用,但醫院照舊配同樣的藥,家裏仍有四十幾瓶豬油膏沒用過,我們也不知道原來還有新型藥物可以選擇。」

年屆18歲後便要由公立醫院兒科轉去衞生署成人皮膚科專科診所,需要從頭再排期嗎?用開的藥可不可以繼續用呢?林太聽聞皮膚科診所可處方的藥更少,現時用藥已沒效果,到時可以轉用更有效的藥嗎?一堆問題無人解答,令林太和Harry感到徬徨無助。

(左至右): 立法會林振昇議員、濕疹患者梁先生、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及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醫生、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女士、濕疹患者照顧者林太

(左至右): 立法會林振昇議員、濕疹患者梁先生、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及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醫生、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女士、濕疹患者照顧者林太

33歲濕疹患者白内障可能因類固醇副作用

現年33歲的梁先生從小已有濕疹,一直看公立醫院兒科,成年後轉到分科診所。其病情時好時壞,發作時皮膚又滲水又流血,血水會黏著衣服,嚴重時全身會痛到像有萬支針一齊刺下來,肌肉又僵硬,手腳不能郁動,行路都有困難。「病發時由朝到晚都好痕癢,肉都爛掉了,睡不到覺,又不能上班,經常出入醫院,想過自殺很多次。自問沒做過壞事,為甚麼上天要這樣對我?」

梁先生認為政府診所覆診時間相隔太長,給半年期藥,例如類固醇、消炎藥、止痕藥膏,沒效用之餘,類固醇亦有很多副作用。「我剛做了白内障手術,醫生表示可能是藥物副作用引致,都不敢再用了。我聽過政府有生物製劑可以給嚴重濕疹病人,有效又少副作用,都想試試對我是否合適,但聽聞不是隨便處方,要先用副作用多的藥沒效後才有機會用,這樣即使這些新藥物有資助,也形同虛設。」

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醫生

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醫生

患者與醫生溝通良好 有助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對於濕疹的治療方法,皮膚科專科劉顏銘醫生強調,雖然目前濕疹未有根治方法,但適當治療的確可舒緩症狀及改善患者生活質素。對輕度患者可採用局部治療,包括適當皮膚護理及遠離致敏原,其中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中度會採用外塗藥物如類固醇藥膏、外用免疫抑制劑,以及外用 PDE4 抑制劑等,惟均有機會出現不同的副作用。

「在公營皮膚科,除外用藥物外,一般嚴重成人患者都會配合抗組織胺、短暫口服類固醇、抗生素、光照療法及口服免疫抑制劑等作全身性治療。

議員促政府增撥資源重整皮膚科服務

對於公營醫療濕疹治療服務不足的問題,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在記者會上指出,在現行安排下,公營皮膚科專科服務主要是依靠衞生署社會衞生科診所提供,不僅輪候時間長,治療方案也未必符合患者的實際需要。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衞生署轄下的皮膚科診所新症輪候時間最高長達三年以上,患者病情在輪候期間有機會惡化。衞生署專科一般向患者提供傳統治療方案,但不少患者反映指藥效欠佳並且副作用較多,而署方醫生要向患者處方生物製劑也關卡重重,或使患者無法獲得及時和適切的治療方案。

對此,林振昇促請政府盡快檢討濕疹用藥門檻,確保患者得到適當治療,避免出現『政府有藥有資助,但患者卻用不到』的困境,也應檢討公營醫療系統資源分配,考慮向皮膚科增撥資源,完善公營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