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一直都是中小企業虎視眈眈、躍躍欲試的市場。奈何,內地幅員廣闊,若要取得一定的成果,企業需投放的時間和資源,確實無法估量。大部份中小企業都會感到舉步維艱,遲遲未能下定決心進入內地市場,以至錯失良機。當中,也有勇於開拓的中小企業昂然闖入內地市場,亦不乏成功個案,但付出的代價卻實不少。

為策萬全,中小企業進軍內地市場需要一套“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首先,企業必須明白內地雖然近在咫尺,但市場狀況跟香港完全不同,每一個內地區域的文化和人民喜好也不大相同,如果硬套香港的方法,極難取得成績。根據曾進入內地市場的企業反映,內地市場變化急速,如計劃以遙遠控制的形式來營運,肯定是“九死一生”。企業必須投入時間和資源,了解市場內每一刻的狀況,並作出相應的行動,才有望獲取可觀的回報。說實話,大灣區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而且在地域及文化方面,與香港接近,對企業而言可控性較強,亦較容易掌握當地脈搏,作出適時決定。因此,企業倒不如把精力和資源先集中在大灣區。市場範圍收窄了,資源運用的針對性更強,市場推廣的成果更高。

接著需要考慮的是產品與市場的區配性,即產品能否解決目標客群的痛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可控的目標客群組內快速迭代創新,收集有用的資料,以最短的時間把產品優化,提升產品與市場的區配度。因此,企業需要進一步收窄範圍。澳門是大灣區內11個城市之一,面積約32.9平方公里,人口約68萬。但每年訪澳旅客約有3,000萬,其中70-80%來由內地各省市,當中以大灣區為主。澳門面積不大,旅客都集中在某些地點,企業容易接觸到目標客群,廣告成本也低,因而成本效益較佳。所以,澳門確實是一個非常合適用來測試及調整產品與市場區配度的地方。

以保健品為例,企業會以跨境電商進入內地市場,但必須做大量的宣傳把潛在客戶引流到電商平台,可是他們不一定會購買,轉化率不高。但如果把產品先落戶澳門,在藥房售賣,同時在跨境電商上架,訪澳內地旅客可以即場在澳門購買產品,回內地後,如果產品好用,可以持續在電商平台購買。引流方法就更簡單,透過內地流行的社交媒體如小紅書、美團把目標客群推到澳門的藥房,並透過巴士廣告加深印象,提升轉化率,企業更可以申請BUD來減低本 (BUD詳細資料可參考 www.bud.hkpc.org)。

當產品有了知名度,就是全面進軍大灣區的時候了。那時,企業可以再申請BUD基金。

原文連結: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665649




中小企導航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