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借大摩裁員的唱衰何其荒腔走板

博客文章

借大摩裁員的唱衰何其荒腔走板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借大摩裁員的唱衰何其荒腔走板

2024年04月26日 21:10 最後更新:21:22

麥 芒/ 時事評論員

近日,有消息稱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大摩,計畫縮減亞太區地區業務,短期內將裁減約50個投行職位,內地與香港佔當中8成。有西方媒體指內地和香港成為「重災區」是因香港市場低迷、交易活動疲軟所致,更有甚者借機抹黑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等。事實真是這樣嗎?要「吃瓜」還是先順藤摸清這「瓜」從何而來吧。

裁員是金融機構優化成本結構、加強業務佈局應對市場變化的常見手段,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按華爾街慣例,各大投行通常會在發放年終獎金前裁掉1%—5%他們認為表現最差的員工,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受惠於美聯儲的政策調整,在實體經濟遭遇滅頂之災的時期,各大投行反而賺得盆滿缽滿,紛紛一改裁員慣例「招兵買馬」擴充人手。但疫情過後,隨著美聯儲開啟瘋狂加息週期,受高利率以及通脹飆升等因素影響,華爾街的交易熱潮消退,金融巨頭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裁員以節省開支。大摩於2022年12月第一次決定裁員約1600人,2023年5月該行爆出計畫再裁員約3000人。當時網上還有戲言大摩喜提「半年二次裁員」的稱號。大規模裁員的銀行當然不會只有大摩一家。據報導,2023年全球銀行裁減了6萬多個崗位以應對美聯儲加息的速度。「裁員減薪反映美國金融業景氣度欠佳,華爾街頂級投行已感受到寒意」「不少大型機構祭出裁員『殺手鐧』,以此降本增效」是當時大多媒體報導的基調。明明是美國金融業的「感冒」,卻想讓內地和香港「吃藥」背鍋,荒謬邏輯背後是何居心?

假像在清楚的事實和具體的資料面前往往一戳即破。自新冠疫情後,大摩裁員約計4000人,在這一「大盤子」中,內地和香港地區約40人左右,僅佔百分之一。忽視這一重要背景,片面突出大摩裁員「內地和香港佔亞太地區80%」顯然是在使用以偏概全的「障眼法」。施術者妄圖借此混淆視線,迷惑大眾誤認為這是大摩對內地和香港經濟形勢的判斷,事實卻正好相反。大摩在4月11日發佈報告,將中國2024年經濟增長預期從4.2%上調至4.8%。這一調整基於中國出口量的強勁表現和增長速度,並預計中國政府對供應鏈升級的日益關注也將推動製造業的資本支出再增加。事實上,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高於預期,證明瞭包括大摩在內的金融機構的樂觀預測。也就是說,儘管在裁員,但大摩在中國的業務佈局仍在穩步推進。其實不光大摩,包括高盛、花旗、德銀等在內的至少8家外資投行在一季度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估值,充分反映出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和全球的樞紐,最有底氣唱響經濟「光明論」,這豈是拿「投行裁員」說事可以詆毀的?去年IMF代表團實地考察香港,讚揚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和維持金融穩定上所做的工作,在評估報告中肯定了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認可香港穩健的金融體系、成熟的制度框架,還有充裕的資本和流動性緩衝,對金融業規管水準評價甚高,聯繫匯率制度也運作暢順。今年來,第十七屆亞洲金融論壇、囊括多項國際頂級峰會及展覽活動的「金融盛事周」等大型金融活動在香港接連舉辦。在國家支持下,「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正在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經濟前景機遇無限。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滙豐首屆全球投資峰會也會選擇在港舉辦,正如其集團主席杜嘉祺在致辭中所指出,中國經濟正在轉型成為更多元化、更可持續增長的模式,可以為全球經濟作出貢獻,相信香港將會繼續作為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隨著內地經濟的增長及對外開放程度的深化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

大摩裁員引發的負面聲音,不過是某些自作聰明的西方媒體在唱衰香港「命題作文」下又一次玩弄捕風捉影的把戲罷了。香港社會需撥清迷霧,看清事實,切不可妄自菲薄,被帶偏了節奏,自損信心。




來論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想不到新聞自由可以這樣「被操控」

2024年05月13日 07:00

時事評論員/鄭憶路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涉違國安法一案審理仍在進行,案情披露亦愈發深入。在黎智英擅長的眾多攬炒權術中,玩弄輿論可以說是他最「駕輕就熟」,也是影響最為廣泛的手段。黎智英通過其「獨裁統治」下的壹傳媒集團,「操控」新聞使其完全淪為政治工具;在恣意踐踏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原則的同時,他濫用社會賦予新聞行業的「第四權」顛倒是非,為「港獨」、「反中」等極端思潮鋪路,令香港新聞界一度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荒唐局面。

黎智英「操控」新聞的方式有三大特點。其一,他擅長「多管齊下」,同時啟用「本地線」和「國際線」兩條攬炒路線,並針對不同路線制定針對性的宣傳方案,實現新聞領域「無死角」的攻擊。

在鋪排「本地線」時,他重金籠絡了一批本地資深傳媒界人士,據從犯證人、前《蘋果日報》主筆楊清奇作供稱,黎智英將股票派給壹傳媒高層,造就出一批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而黎智英則對這些人「用到盡」。黎通過為眾多立場激進的民主派人士提供《蘋果日報》這一發聲渠道,成功將報章轉變為政治籌碼,並藉此逐漸建立起本地政治聯繫——民主黨前主席胡志偉曾在《蘋果日報》刊登評論公然支持抗爭、並要求制裁當時的特首;早前因於黑暴期間參與非法集結而被判罪成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亦是其專欄作者之一。

除了這些政界「名流」,黎智英還建立起一支反中亂港的評論團隊,成員多為黎智英親自物色。曾捲入《立場新聞》案而被警方國安處拘捕的資深傳媒人區家麟就是因為曾發表題為《摧毀即貫徹攬炒即繁榮》的網誌而被黎智英「看中」,繼而透過楊清奇邀請區家麟為《蘋果日報》供稿。

在經營「國際線」時,黎智英則改換思路,將主要業務定調為煽動中美矛盾、為美國提供政治輿論「服務」以及呼籲「制裁」香港甚至中央。黎智英曾授意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借新冠肺炎煽動美國的反中情緒;他還曾因陳沛敏沒有放大西方國家向中央和香港施壓的新聞表達明確不滿。

根據供詞,為了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黎智英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將籌碼壓在了當時對華政策更為激進的特朗普身上,他要求編輯部著重報道特朗普競選對手拜登的負面新聞,同時淡化特朗普的醜聞,以此向特朗普「獻媚」換取更多支持。而在「國際線」上投入巨大精力與財力的黎智英,其最終目的是為推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香港與中央實行所謂「制裁」,從而讓「港獨」等分裂主義成為現實。

第二大特點,是黎智英熱衷於將自己塑造成新聞的焦點,通過其自身炒熱攬炒話題。陳沛敏指出,「佔中」期間黎智英曾經「試過一段時間成日去金鐘嗰度坐,親自下場成為新聞的一部分」。而事實上黎智英也正是藉此在2014年後逐漸成為「公眾人物」。2019年黎智英在接受美國Fox News採訪後,即刻發信息要求陳沛敏刊登相關報道為其受外媒採訪一事造勢,在這一採訪中,黎智英主動要求美國為香港「抗爭」提供幫助。

在煽動本地輿論的過程中,黎智英處處顯示出「親力親為」,他不僅在黑暴期間頻密為境外媒體撰寫詆毀特區政府及香港法治的文章,還曾在Twitter(現稱X)開設Live形式的訪談節目邀請外國人士對香港內部事務評頭論足。黎智英不僅將攬炒作為一項「事業」,其本人更是深深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第三大特點,是黎智英在壹傳媒集團中實行絕對「獨裁」、享有絕對話語權,徹底架空「採編自主」這一新聞機構的底線。楊清奇供認,黎智英的話在《蘋果日報》如同「聖旨」,無人敢違抗,否則隨時飯碗不保。這種「獨裁」體現在報社人事安排、專欄作者選擇、新聞內容選取、專欄選題等多個方面。這意味著,黎智英首肯的評論必須要發,即使編輯部認為措辭不當、立場偏頗;黎智英要體現的新聞立場必須無限放大,即使違背新聞操守甚至不符合客觀事實。

楊清奇以「鳥籠自主」形容黎智英「統治」下的《蘋果日報》。陳沛敏亦承認,雖然黎智英曾設立所謂「飯盒會」允許員工各抒己見,但最終仍是由黎智英本人「一錘定音」。黎智英將《蘋果日報》這份新聞刊物視為私產和為其博取政治資源的輿論工具,全然枉顧中立、客觀、真實這些新聞行業最基本的操守。而《蘋果日報》也在黎智英的「獨裁」操縱下,炮製出一系列煽惑本地市民對立情緒、抹黑香港國際形象的文宣產品,對香港輿論環境的專業與公正造成嚴重打擊。

《蘋果日報》這份曾經在香港銷量可觀的本地報刊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利益鏈條隨著審訊深入逐一被揭露,而這根鏈條的源頭——黎智英,對新聞行業毫無底線的操弄、對專業原則的踐踏令人觸目驚心。香港不能再出現下一個黎智英,以政治目的凌駕客觀真實的新聞也不能再度發生,而這不僅是新聞從業者的責任,所有的香港市民都應擦亮眼睛,自覺抵制以攬炒為目的的輿論傳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