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有很多都被後世誤解了,當然誤解最深的是蜀國的劉禪。不過在三國後期,晉國一位名將羊祜,也是一個被後世誤會了很多年的人物。

在廣東話俗語中有「羊牯」一字,即是等待被宰用作祭祀的牛羊,我們會以「羊牯」來形容一些「容易被騙的人」,傳下傳下,很多人將三國時期的羊祜與祭祀用的「羊牯」混為一談,以為三國的羊祜很易受騙。實際上羊祜為人正直,管治下民眾心悅誠服,沒人當過他是老襯!

羊祜雖是晉國重臣,但早在曹魏時代已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等官職。司馬炎稱帝後,羊祜深得信任,升任尚書左僕射、車騎將軍,官至鎮南將軍,鎮守荊州晉佔區重鎮襄陽。在晉國滅吳國的過程中,最初羊祜任荊州都督,不尚武力,以柔和手段管治,用詭計使荊州吳佔區的部分兵力退卻,屯田增強軍事實力,累積軍糧儲備夠吃十年。

半祜古藉畫像 (網上圖片)

半祜古藉畫像 (網上圖片)

對待自己國家的士兵及百姓好,治理有方,其實也是「職責」,但難能可貴的是,羊祜的德行能讓敵人也為之仰慕。據了解當他帶兵進入東吳境內,如需割取路邊的穀子充作軍糧,一定記下準確數量,以便送回同等價值的物件作為補償。如果要與東吳的軍隊交戰,一定告知對方約定好開戰日期,從不突襲。對於交戰中的戰俘也寬懷仁厚,甚至給他們路費回家。他的做法在吳地發揮作用,多位吳軍將領降晉,吳地人民對羊祜也心悅誠服,尊敬的稱其為「羊公」。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東吳大將陸抗(名將陸遜之子)也很有本事,他與羊牯對峙多年,也非常仰慕羊牯的德行:「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雖然各為其主,但也時常互派使者往來。陸抗送羊牯美酒,羊牯從不懷疑下毒。《晉書·羊祜傳》記載,有一次陸抗生病,羊牯派人送去良藥,陸抗也非常相信,當時,部下勸他不要吃。陸抗反指:「羊祜豈鴆人者。」即是羊牯不會用毒殺人,結果陸抗吃了藥,病就痊癒了。在兩者對抗期間,荊州戰線處於和平狀態。

羊祜病重臨死之前推舉杜預擔任鎮南將軍。杜預果真不負羊祜舉薦,奇襲西陵,三陳平吳。晉滅吳後,武帝流著淚說:「此羊太傅之功也。」羊祜的智謀德行過人,可惜活躍時期於三國後期,較易被後世忽略,《三國演義》中他只在最後一回出現,更被誤以為他等同「容易被騙的人」的「羊牯」。名將羊祜與「羊牯」,部首不一樣;在讀音方面,羊祜粵音羊餬(wu2),羊牯粵音羊古(gu2),千萬別讓羊祜慘成羊牯啊!

日本開發三國遊戲中的羊祜 (網上圖片)

日本開發三國遊戲中的羊祜 (網上圖片)